在艺术的长河中,有一些人,他们的双手沾满油污,却雕琢出最纯净的灵魂之作。江津非遗李市木刻版画传承人聂勋志,便是这样一位以墨韵为诗、以刻刀为笔的匠人。
他的指甲里永远藏着黑色油墨,这不是污渍,而是手艺人最独特的勋章,是他与木刻画漫长岁月深情对话的见证,更是他坚守传统、开拓创新的无声印记。
龙吟破晓:山村少年的艺术启蒙之路
聂勋志的故事,要从江津李市镇龙吟村说起。这片充满烟火气与自然诗意的土地,不仅是他灵魂的归处,更是孕育艺术梦想的摇篮。
据他回忆,5、6岁时,他总爱趴在父亲肩头,看刻刀在木板上游走,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门神、财神便跃然板上。那时,木刻版画不仅是一家人的生计,更是打开他艺术世界的钥匙。尽管父亲总因刻刀锋利危险而严厉告诫他不能触碰,但那些精美的图案,早已在他心底种下了对艺术的无限向往。
17岁那年,带着对雕刻的满腔热爱,聂勋志踏上追梦之旅。在广州手工家具雕刻厂,他日夜与刻刀、木板为伴,每一道刻痕都是成长的见证,每一次雕琢都让他离梦想更近一步。这段经历,不仅练就了他娴熟的技艺,更让他对木刻画有了深刻的理解。
墨韵新生:传统技艺的华丽蜕变
在外漂泊多年,对家乡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2005年,聂勋志回到江津,重拾雕刻门神版画的手艺。
“木刻版画可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一幅作品的呈现快则1个月,慢则好几年。”聂勋志感慨道。李市非遗木刻版画的制作,从选材开始便极为讲究。他常常“厚着脸皮”走亲访友,只为寻觅梨木、枣木等质地坚韧、纹理均匀的优质木材,选好后还要经过干燥处理,防止木材变形影响作品质量。
选好木材后,便是精心构思与设计。聂勋志依据创作主题在纸上反复琢磨、精心绘制草图,完成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图案精准转印到木板上。雕刻是重中之重,不同刀具各司其职,平口刀用于大面积的切割塑造,圆口刀打造圆润的线条纹理,三角刀则刻出细腻的线条。
雕刻时,要依据图案线条特点和黑白关系,从轮廓到细节逐步雕琢,力度与角度的把控必须恰到好处,稍有差池便会影响作品效果。雕刻完成后,均匀涂墨,再用拓包或棕刷施压拓印,力求画面清晰完整。最后,仔细检查修补瑕疵,挑选合适的材料装裱,一幅精美的木刻版画才算大功告成。
时光流转,聂勋志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歇。他的坚持与努力,被李市镇政府和区文化旅游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聂勋志迎来了免费进修的宝贵机遇。
2019年,成为聂勋志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他有幸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国家级版画大师钟长清。在短短一个月里,他将以往零散的木刻版画知识系统化,还大胆地将传统木刻画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启了全新的艺术探索之路。此后,他又陆续走进西南大学、四川大学、陕西艺术学院的课堂,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完善创作理念,让作品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更契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如今55岁的聂勋志,虽仅完成40多幅作品,但每一幅,无论是传统主题还是创新之作,都凝聚着他的智慧,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成果。
刻刀传情:把家乡的故事刻进版画里
艺术源于生活,更源于热爱。一次回到老家龙吟时,聂勋志看到家门口的柚子树下孙女为外婆洗脚的温馨一幕,灵感瞬间迸发。他用画笔记录,再用刻刀雕琢,作品《传承》不仅斩获"江津区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美术类)"优秀奖,更让他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用木刻版画记录生活、描绘家乡!
李市镇的雕岩谷、旱码头、非遗美食桐子叶麦粑,一草一木都成了他的灵感源泉。他希望,远在他乡的游子能通过作品慰藉乡愁;未曾谋面的人们,也能领略李市的独特魅力。
非遗体验馆: 等你来打卡
如今,聂勋志带着他的"黑色印记",在江津城区开了一家免费开放的非遗体验馆!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欣赏他的匠心之作,沉浸式感受木刻版画的雕刻过程,亲手触摸纹理独特的木板,甚至在他的指导下体验雕刻的乐趣!
聂勋志希望,这座体验馆能成为非遗技艺走向大众的窗口,让更多人领略李市木刻版画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底蕴。快来打卡,一起见证指尖上的非遗之美吧!
•体验馆地址:江津区西园路48号(江津实验幼儿园 津西分园)旁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早上9:00-12:00 下午1:00- 6:00
•预约方式:13637724582 聂老师
全媒体记者:黄娅秋 康东年
视频编辑:康东年
编辑:周小川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