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印象派’这个名字起源于哪位画家的画作吗?”讲解员老师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为本次艺术之旅的第一站,带领同学们穿越至色彩与光影交融的19世纪,“大家会不会觉得,印象派画作的笔触看起来很‘潦草’?走近细看,整幅画就像是色块的拼接,但是当你向后退五六步之后,那些色块仿佛‘活’了一般变成各种熟悉的场景,十分震撼。”在老师的细致讲解中,同学们走进这场盛大热烈的艺术派对,理解各派画家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近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第八期“美蕴人生”美育公开课于上海博物馆“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展厅开讲。30余名学生在色彩与光影的世界中感受美学的魅力,体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库尔贝、马奈的启蒙,到莫奈、华沙罗、雷诺阿和西斯莱的户外写生,再到塞尚、凡·高和高更对光影色彩的理解运用,以及后期受印象派影响的野兽派和解构再重构的立体主义,36位艺术家的69件真迹画作让同学们大呼过瘾。

站在莫奈的《吉维尼的干草堆》前,同学们被其纯饱和度的颜色所震撼,每一笔都有颜色的变化,光影的交织仿佛在眼前。梵高的《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通过饱满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捕捉了法国南部阳光灿烂、色彩丰富的风貌。“印象派不去混合颜料进行调色,而是一块一块直接涂到画布上,保留颜料在真实世界中的鲜艳度和亮度,”讲解老师娓娓道来,“就像西涅克的《欧赛尔之桥》,是用跳跃的小笔触,将颜料点彩堆叠上去,呈现出粼粼波光。”画家绘画前用艺术家之眼解构色彩,观众在观赏时自然而然重构色彩。


在返程的途中,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积极分享着自己的感悟。来自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罗飘这样说道:“我一看杜菲的《巴黎》,便想到了中国的国画和屏风,他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四朵硕大的玫瑰把巴黎的街道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不禁想象如果用这种方式,能绘画出怎样的上海外滩?”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刘晓彤感叹道:“这次展览让我看到艺术的不同面貌。莫奈的《散步》里模糊的光影很舒服,雷诺阿画的《戴蕾丝帽的女孩》皮肤质感特别真实。马蒂斯用鲜艳色块画围巾女子,大胆又现代。毕加索两幅画对比强烈,《戴葡萄帽的女孩》是立体风格,《卖花女》却很写实。看原作才发现印刷品丢失了很多细节,比如油画的笔触厚度和颜色的层次,这些都要亲眼看才能体会。”

据悉,为促进跨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利用上海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带领学生通过现场沉浸式学习欣赏,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原标题:《走进“印象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美蕴人生”公开课在上海博物馆开讲》

栏目编辑:郜阳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