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覆盖15个临床医技科室、数十名专家参与的疑难病例多学科诊疗(MDT)讨论会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专家们把疑难病例和首诊初治病例多学科讨论搬上了讲台,100多名医师和进修生、研究生、规培生、实习生一起“围观”。聚焦两例复杂肿瘤病例,通过跨学科深度协作,为患者制定精准诊疗方案。据悉,这或将成为肿瘤精准诊疗的标杆模式。


诊疗现场:MDT,为疑难病例和首诊初治肿瘤患者“量体裁衣”

下午4时30分,讨论会在肿瘤内科主任沈波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首场病例讨论围绕“直肠、宫颈双原发恶性肿瘤”展开——一名同时罹患局部晚期宫颈IIIA期鳞状细胞癌和IIIB期直肠腺癌的患者,经同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但后续维持治疗时长及随访策略成为诊疗难点。


病例一:双原发肿瘤达CCR,后续治疗何去何从?


内科彭颖医师、李晟主任医师详细汇报病情:患者接受宫颈癌根治性放疗联合顺铂化疗、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及赛帕利单抗免疫治疗后,影像学显示肿块持续退缩,肠镜病理未查见肿瘤细胞,目前免疫单药维持治疗已超1年。针对“是否停药”“如何精准随访”两大问题,影像科主任祝因苏、妇瘤科主任陈小祥、结直肠外科主任杨柳等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免疫治疗维持时间尚无明确指南,但晚期患者建议至少2年,术后辅助患者1年,需结合个体情况调整。”妇放科孙志华主任医师强调长期监测的重要性。病理科夏雷医师提出,MRD(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可提前预测复发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营养科主任王卉则从支持治疗角度建议关注患者免疫治疗期间的营养管理。


病例二:多器官占位待查,原发与转移如何鉴别?

第二例是一位初诊病例,6年前曾接受右肾透明细胞癌根治术的老年女性患者,近期出现肺、胰腺、肾上腺多部位占位,肿瘤标志物无特异性升高,难以判断是肾癌复发转移还是新原发肿瘤。内科王丽主任医师、施玥医师抛出三大难点:如何明确病理来源?如何以最小创伤明确诊断?如何制定治疗方案?

影像中心主任祝因苏根据“病灶富血供、多发”的影像学特征,倾向肾癌转移诊断,建议还要排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泌尿外科喻彬主任医师结合流行病学赞同该观点,同时提出VHL综合征的可能。超声科、介入科专家则针对胰腺病灶位置深、血供丰富的特点,建议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以降低风险。治疗上,肿瘤内科史美祺主任医师综合外科及放疗科等临床科室意见,提出该患者手术机会有限,但在明确诊断后,以全身治疗为主(靶向+免疫治疗)、辅以局部放疗的综合方案可作为首选。

初治规范成关键:MDT构建肿瘤精准医疗“刚需”体系

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15个科室专家从影像特征、病理分型、外科指征、内科治疗、支持护理等维度抽丝剥茧,为患者“量体裁衣”。正如该院副院长周国仁所言:“MDT不仅是为患者找‘最优解’,更是让初治肿瘤患者在第一时间获得规范治疗的‘刚需’。”

作为江苏首批癌症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肿瘤医院早在2010年便成立全省首个肺小结节MDT,汇聚许林、沈文荣、史美祺等知名专家,至今已形成20余个多学科门诊,覆盖胃癌、肝癌、乳腺癌等10余个常见及罕见病种。周国仁指出,随着疑难复杂病例增多,MDT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打破学科壁垒,让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兵种’协同作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治疗模式,从根本上提升诊疗质量。”

此次讨论的两大病例恰是MDT优势的缩影:双原发肿瘤需多学科评估治疗顺序与毒性反应平衡,多器官占位需跨学科鉴别原发与转移。“就像警察破案,MDT通过多维度证据链锁定‘真凶’,为患者争取最佳预后。”周国仁表示,医院将逐步推进疑难病例MDT制度化,确保初治患者和疑难肿瘤“应入尽入”,让肿瘤治疗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精准、全面、有效。从源头上让治疗少走弯路,实现初治规范。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MDT模式为肿瘤防治注入新动能

从下午到夜晚,这场持续近3小时的MDT讨论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100余名“围观”者中,既有资深专家,也有初入临床的研究生、规培生,他们共同见证了多学科协作的魅力——当妇科肿瘤医生与结直肠外科医生共议放疗靶区,当影像科与病理科医生推敲病灶血供特征,当内科与营养科医生协同管理免疫治疗副作用时,“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化作了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青年医生而言,MDT是最好的临床课堂。”参与病例汇报的彭颖医师坦言,双原发肿瘤的罕见性倒逼年轻医生跳出专科局限,学习多学科诊疗逻辑。她指出,MDT不仅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更让医生在碰撞中积累集体智慧——例如病例一中MRD检测的应用,为复发监测提供了新视角;病例二中超声内镜引导穿刺的策略,展现了微创诊疗的学科进展。

数据显示,我国传统诊疗模式下,肿瘤患者常因首诊科室不同导致治疗碎片化,不少患者存在过度或不当治疗。而MDT的规范化应用正改写这一现状。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国仁介绍,当前,该院正通过三大举措推进MDT常态化。一是建立初治肿瘤患者MDT准入机制,确保疑难病例“一站式”多学科评估;二是打造“四生”全程参与模式,将MDT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全科思维+专科深度”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探索线上线下联动,与基层医院建立远程MDT协作网,让优质诊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通讯员 胥林花 吴梦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通讯员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