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卖土豆泥的摊主突然爆火全网。
他叫费宇。
之所以能够爆火,是因为他的身份——
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退学研究生。
他将自己求学、辍学再到摆摊的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上。
通过名校生摆摊的反差,频频登上热搜。
成为新闻主人公后,从父母到亲朋好友,甚至是网上的陌生人,对他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费宇并没有因此动摇自己的想法。
他说,我很坚定自己的选择,也不后悔。
2000年7月,费宇出生在四川乐山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父母务农为生,家中还有两个堂哥考上了医学院,成为村里人眼中的“成功典范”。
在这样的环境中,费宇从小被灌输一个信念: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好在,费宇没让父母失望。
他以全县第20名、乐山市前90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
高中时,他在黑板报上面贴着“四川大学”作为目标。
后来以高考631分实现了愿望,考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费宇说,他曾以为大学是自由的,美好的。
但上了大学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学生的压力,无处不在。
而且,费宇对公共卫生专业并无兴趣。
他为了“逃离贫困”和“证明自己”,还是延续了“做题家”模式:
综合成绩年级第一、国家级奖学金、挑战杯竞赛获奖、英语六级650+…
2022年,费宇以“专业第一”的身份保研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系,成为家族中第二个985大学生。
最初,他的意向导师是一位女老师。
但另一位男导师在面试前半个小时给他打电话。
说前一天晚上看中了他的简历,可以给他留科硕(学硕)的名额。
费宇很渴望这个学硕名额。
专硕需要自己租房,他的家庭条件不好,租房再加上生活费,对他来说很艰难。
按照这位男导师的要求,费宇顺利来到复旦大学。
但顺利保送后,费宇却没有高考录取时的喜悦和兴奋。
保研后,费宇发现导师课题组的“毕业率神话”是谎言。
实际上,导师课题组的正常毕业率非常低,当时很多组内同学都退学了。
研一上学期,同届3名学生中2人退学,仅剩下他一个,研二仅剩的1人也因精神崩溃离校。
令人窒息的是,导师以“课题进度”为由,要求他全年无休地承担超负荷实验,甚至凌晨1点发送工作邮件。
跟导师相处时的矛盾越来越多,费宇心理压力非常大,出现了严重的恶心、呕吐、失眠等躯体化症状。
一次组会上,他因询问毕业要求被当众训斥:
“你这种巨婴,连做科研的资格都没有!
与此同时,他申请的美国公共卫生博士项目,因特朗普政府削减NIH科研经费,全额奖学金被取消。
也就是说,必须花费几百万元自费留学。
花几百万元留学,这是费宇的家庭条件所不允许的。
思考一番,费宇决定放弃学业这条路。
2023年10月,他正式提出退学,但导师拒绝签字;
2024年寒假,再一次向导师提出退学,但导师希望按照他的退学方案来执行,对此,费宇表示拒绝。
最终,他通过春季开学后两周未报到的方式,被学校清退。
退学后,下一步该怎么办?
躺在床上,费宇想起了小时候摆摊的经历。
说做就做,那就去摆摊吧!
2024年3月,费宇带着4000元启动资金,在川大华西校区北门支起土豆泥摊位。
他利用实验室技能改良配方:
将传统土豆泥加入普洱茶粉降糖,用分子料理手法制作“爆浆流心”。
小摊名字叫做“华西食研室”,光看这个名字,就已经非常吸引人了。
正常摊贩,不会想到起这种名字。
小份土豆泥7元,大份9块。
与此同时,他还在抖音和小红书上把自己摆摊的过程发了出来。
四川大学的同学看到后,一方面震惊在学校毕业的优秀学长竟然出来摆摊了,另一方面又好奇他做出的土豆泥会是什么滋味。
没想到,竟是意外的好吃。
一天大概收入六七百。如果加上卖面包,每天能够收入1000多元。
随后,凭借“复旦退学生”的标签和自媒体运营,费宇的小摊迅速走红。
抖音账号单条视频播放量超50万,还吸引了不少校友专程从上海飞成都打卡。
现场排起了长队,比起卖土豆泥,这里更像是明星签售会的现场。
就这样,费宇走进了大众视野。
网友都知道了这位名校生,放着好好的书不读,出来摆地摊了。
支持者称他是在“打破内卷”,勇于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反对者则痛批“浪费教育资源”。
而费宇很清楚,继续在那个导师手下讨生活,只会让他身心彻底崩盘。
他的回应很冷静:
“如果继续穿白大褂,我可能已经躺在ICU了。”
他坦言羡慕能坚持读博的同学,但自己却无法做到。
“现在虽然身体上累,但我至少没有任何来自学业的心理压力。
脱离了学习和科研,我整个人都豁然开朗了。”
而且,费宇认为自己的选择也是一种勇敢。
“如果能顺利毕业,我不会退学。
但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摆摊是我的最优解。”
费宇的案例撕开了教育体系的裂缝:
有多少“费宇”在实验室默默承受抑郁,却不敢逃离?
如今的学术界,有些导师不再是严谨的学问引路人,而更像是雇主。
他们毫无责任心,更别提良心,高高在上地操控着研究生们的前途与命运。
这种“雇佣关系”早已让原本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学子们,逐渐变得畏首畏尾、寸步难行。
当导师不再关心学生的未来,而只将他们视作完成项目的工具时,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费宇选择退学、摆摊谋生,与其说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倒不如说是无奈之举。
从小县城一路考进四川大学,再到复旦大学读研期间退学,经历了多少磨难和痛苦,也许只有费宇自己知道。
当985毕业生需要靠摆摊谋生,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成功”?
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所言: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你学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用所学改变世界。”
面对“读书无用论”的质疑,费宇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回应。
在最新视频中,费宇团队已注册“华西食研社”商标,计划开设实体店。
网友也纷纷表示:
“虽然你退学了,本硕双985依旧在你的人生中发挥着作用。”
学历决定起点,能力决定高度。
生活不是考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而费宇的故事,绝非个例。
从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到清华硕士转行开早餐铺的彭敏,再到如今摆摊的复旦学霸…
这些“逆流者”正在重构成功的定义。
他们的选择,也提醒了我们:
人生不是单行轨道,而是旷野;
真正的勇气,是敢于承认“此路不通”;
比学历更重要的,是持续进化的生命力。
正如费宇在个人宣言中所写:
“如果必须给这代人贴标签,我希望是——不认命的破壁者。”
当社会逐渐宽容多元价值,或许我们不必追问“复旦硕士该不该卖土豆泥”,而该思考:
如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活得充实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