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现‘中学化’趋势,我看有媒体把责任归结到家长头上,家长其实挺冤枉的,这种趋势,绝不是只靠家长就能推动的。
大学管理出现中小学‘家校协同’倾向,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高校敦促学生作息、上课往前坐、不准看手机、抓纪律管生活,组建家长群,汇报大学生在校表现、成绩、违纪情况。
如果只从效果上看,对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顺利完成学业,的确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却让高校、家长、大学生这三个群体,都怨声载道,这种都不满意的现状,是许多人预料不到的。
我一位同学,毕业留校当了辅导员。他说前年开始组建了家长群,学期末考试后把成绩查询小程序发到了群里,家长输入学生姓名和身份证后6位,就能查看孩子成绩。
本来只是想满足家长的要求,谁承想遭到2名家长质问:为啥孩子这么多不及格科目,校方是否尽到敦促、监管职责?是不是老师上课教得不好?
“这俩学生要么逃课,要么睡觉,作业从来不做,天天在寝室打游戏,我都不想进他们屋,臭气熏天”,一说起来我这同学就气不打一处来。
其实,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挺理解的。
许多家长省吃俭用十几年,把孩子送进大学,又掏着学费,给着生活费,期待孩子学到本事,毕业后自食其力,无法接受孩子挂科这个事实,太正常了。
高校呢,也感到很委屈。上课点名、禁止玩手机,课后有作业,但学生不听课,不完成作业,彻夜打游戏,能做的都做了,也尽到管理约束责任了,却得不到家长理解。
最不满意的是大学生。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学,进入自由的大学校园。可没想到还是会被父母监控,会因成绩被父母训斥,犯个任何小错父母都会知道。
这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结果,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高校‘中学化’的趋势,本就不该存在?
这种形式的出现,得从微信诞生说起,或者可以说微信是‘罪魁祸首’。
2010年以前,移动互联网和微信还没出现时,中小学家校沟通主要是家长会、打电话,以及后来‘家校通’类的短信群发工具,效率比较低,并且还是单向沟通。
2010年后,国家基础教育开始倡导和试点家校共育,提倡让家庭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之中。
2011年微信出现,此后一些地方教育机构开始出台举措,尝试用微信家长群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辅助学校教育之中。经过几年的发展,2015年左右,家长群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使用起来。
家长群的出现,让家长可以时刻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方便了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但也被动地让家长养成了‘敦促与监控’孩子的‘恶习’。
这种监督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是有益的,只是经过十二年(小初高)的强化,孩子越来越大,家长这种习惯带来的控制欲,也越来越强。甚至在孩子考上大学后,许多家长依然无法摒弃,想要将这种习惯延续下去。
以往大学是没有家长群的,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新生家长,开学时便会找上系领导,要求组建家长群,甚至搬出时代改变,高校也要与时俱进等说法,最后辅导员被迫组建了家长群。
如今,家长群在高校也愈发普遍。与中学不同的是,中学家长群是老师主动组建的,而大学家长群,背后主要推动力量是部分学生家长。
他们的出现点很朴实:像中小学那样,能时刻关注、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忽视了——大学不是高中的延续,而是成人的起点。
他们可以说是受害者,一方面这种习惯不是他们主动培养的,另一方面这种习惯对家长和大学生来说,未必会带来好的影响。
中小学家长群出现后,曾出现过‘变味’‘攀比’‘拍马屁’等风气,例如要求家长监督作业完成,集资送礼等。老师也会经常在群里发布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家长需要时刻关注群消息,看看孩子有没有被表扬或批评。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得一些大学生被IT行业高薪聘用,短时间收获大量财富。他们的经历,让学历成了变现的捷径,学历=财富的认知渐起,引发社会‘鸡娃’热潮出现,也让教育愈发呈现‘唯成绩论’的现象。
这些现实,再次加剧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度,在学校老师逼着学习,而忽视素质教育;在家里父母监督,孩子只负责学习,其他父母包办。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许多孩子都是被逼迫着、学习着,没有太多自由空间。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只要一不看着,孩子就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一点自控能力都没有。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管控、监督、逼迫之下,既没玩够过,也没有人教过他们要如何自控。
到了大学,突然间脱离父母掌控,学校也自由宽松。他们就像脱缰野马一样,终于可以自由奔跑了。那种自由的快感,让他们着迷,进而迷失在游戏、玩乐、交友、恋爱、逃课、熬夜之中。
不是他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是自由的快乐实在难以抵挡。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啥有些家长,会强烈要求高校建立家长群,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毕竟从小到大陪伴着的孩子,是否会主动学习,有没有自控能力,会不会贪玩无度,他们心里是比较清楚的。
家长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替’孩子在担忧,学历不断贬值的焦虑,催生教育开启了‘倒车’模式。
近几年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市场早已供大于求,除去985/211,多数高校文凭贬值得厉害,带来的影响就是毕业生薪资不断下探。
学历已经不值钱了,家长们对此多少都有些了解,如果孩子在校期间还不好好学习,不能掌握专业知识或技能,将来根本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
这原本是大学生们应该操心的事情,可身处校园的他们,很少能接触这方面信息,感受不到压力;
尤其是大学新生,从中学校园进入大学校园,一方面没接触过社会和就业,另一方面还停留在为父母高兴而读书的错误认知里,尚未完成身份的转变。
脱离父母管控后,如果一开始就陷入放纵和堕落,一步赶不上、步步追不上,整个大学生涯基本就废了。
最重要的是,以往这些事,都是父母在替他们操心,帮他们搞定,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女大学生,想让父母把生活费增加到每月3000元的新闻,不少人都觉得她不懂得节省,而不少大学生呢,则晒出了生活费清单来证明自己没有乱花钱。
她们已经成人,但却还没有成人的认知和责任感。
造成这一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社会层面。
首先是短视频的兴起,带动了批判学校和老师的风气。一些不良教师违背师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让家长们十分重视孩子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个别极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维护孩子,动不动就上网爆料、单方面蓄意抹黑,试图以舆论为裹挟来为自己谋得利益。
而不明真相的‘吃瓜’网友,仅凭单方面的控诉就一边倒地批判老师,教育系统和学校面对舆论压力,只能牺牲老师利益平息民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校,为了保住饭碗和声誉,选择少批评、不责罚,不管教的佛系教育管理方式。
这种惹不起就躲的风气,也延伸到了大学校园。
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大学,学校应当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成绩合格。孩子出现问题,肯定是学校的责任,向学校讨要说法,让学校赔偿损失。
前几年就出现过这种‘蛮不讲理’的事,某高校规定了夜间禁止外出,并让辅导员进行了查岗。一名女生却在室友的协助下逃出寝室、翻越围墙外出后失踪。
家长怒气冲冲跑到学校兴师问罪,在校门口扯起白布,要求学校赔偿女儿。
并将事情发布到短视频平台,描述成学校的疏于管理,放任孩子外出。引起舆论压力后,高校无奈开除辅导员,并进行了赔偿。
此后又出现过几起类似事件,高校逐渐也像中学校那样,成了惊弓之鸟。
这类情况在头部高校中不那么明显,在中下部较为突出,所以跟学生整体素质、校园学习氛围、高效管理方式,家长对孩子的信任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也恰是这个区别,揭露了高校‘中学化’现象出现的本质:孩子年龄与心智不符,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多方面缺失。
那些考上985/211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控能力,在中学阶段不需要过多逼迫,就能主动搞好学习。反而是那些需要在家长严密监督下,才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
物极必反,越是密不透风的控制,孩子越缺乏对自由的体验,当这种控制突然消失时,也就越容易被自由的快感吞噬。
今天跟大家聊这个话题,也不是想给大家什么建议,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带来什么改变的。
只是想让大家产生一个思考: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离开父母。而考上大学,离开父母、脱离家庭监控,是大多数孩子要走的路。
在孩子离开前,他是否具备独立生活,自我约束的能力?
是否拥有替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行为负责,对自己未来担忧的思维力呢?
咱们家长事事为孩子考虑,凡事替孩子担忧,出自对孩子的爱。他们小的时候,这种爱是必要的。可当他们成人后,这种形式的爱,还有必要吗?
就好比一些小树苗,根茎纤细时,大树为它遮风挡雨,避免被折断;它长大后,长得比大树还要高大时,大树便不可能再帮它遮挡所有风雨。
更关键的是,它必须离开大树,去到更宽阔的地方,靠自己把根穿透砂石,扎入深深的土地,才能吸取更多养分,更好地生存下去。
大树会担忧,会不舍,但小树还是离开得义无反顾。它大了,想要独自生活,正如大树当年离开它的‘大树’那样。
更重要的是,它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水源、营养,必须靠自己争取,而不是大树的舍弃自身的‘供养’。
他已是一棵独立的树,并不是谁的依附。
对于咱们父母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在孩子成年之前,一方面改变自己,做好跟孩子分离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改变孩子,告诉他们成年的意义。
让树成为树,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给成长以空间,成长才能发生。
谁的成长,不是这样?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