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智韵天成·书海泛舟”第十二届校(院)读书月开幕讲座暨图书馆“书海泛舟·馆读之间”(第1期)举办。以“智韵天成: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为主题,活动特邀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先生作了题为《智韵天成:钱学森的艺术修养》的开幕讲座。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人。钱永刚从美术、摄影、音乐、文艺和哲学五个方面,分享了钱学森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钱学森,让读者更加“走近”钱学森。
钱永刚谈到,钱学森认为,文艺是先科学后艺术,科技是先艺术后科学,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集大成得智慧。对于钱学森来说,艺术思维不仅提供了精神动力、丰富了精神世界,也为他的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灵感。在钱学森看来,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校课程中“不见文艺课的踪影”,以及在艺术院校“没有科学技术课”的现象要改。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的人才需要“通晓一切知识的专”,教师授课不应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培养领导干部实际上是培养通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际情况的学问、现代科学技术概况、文学艺术、军事和体育等方面的学习。
钱永刚提到,钱学森在很早就对电子计算机乃至人工智能予以高度关注。在1979年于中央党校所作的报告中,钱学森郑重提出“电子计算机到底能干什么事,人能叫电子计算机干什么事”的命题。他认为,电子计算机迟早能做“从数理逻辑上能够讲清楚的”事情。在命题、模型建立后,推理、证明和演算都可以让电子计算机去做。1984年12月,钱学森先生在致上海工业大学老师的书信中提出要“走人工智能去搞思维科学的路”,指出“智能系统的建立及运用就如人开始有了语言文字”。智能机是“尖端技术影响国家的大事”,要“人机相结合”“逐步让机器多做一点”。
对于“机器干的事越来越多,那人还干什么”的疑问,钱学森明确指出,电子计算机不能做的是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的“那一部分”。因此,要“让电子计算机跟人脑有一个恰当的分工”。实践证明,人脑从原始社会到现在都在不断进化,而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之中,不必担心机器代替人脑,以至于出现人脑“没有事做了”的情况。
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永杰表示,从科艺链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角度创新开展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校(院)学员、研究生和教职工读科学好书、品艺术之美、会智韵之通,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凝聚读者和馆员“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气神。他指出,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老一辈科学家的人格风范、治学精神对于今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学森先生晚年给自己定下“七不规范”,即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钱学森先生要求年轻人严谨治学,郑重告诫“后学”,尽量不要“这也看看,那也谈谈”,做学问切忌“浅”“泛”,力戒“不学无术,游谈无根”,不要“坐而论道,空对空”,强调“文章千古事”,不要急于求成,吃“夹生饭”,要博览群书。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吴才唤在总结中深情谈到,作为一个“钱学森迷”,他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过《“中国话”与中国化》《钱学森的远见与情怀》《科学的阅读与阅读的科学》等有关学习钱学森的体会文章。他认为学习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永无止境,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永无止境。
据介绍,本届读书月包括讲座、展览、研讨、资源应用、技能提升和文化素养等板块,将举办一“寻宝”、一研讨、一影像阅读、一声韵阅读、两展览、两资源培训、三讲座等十一项活动。
原标题:《钱学森之子讲述父亲:当年他就提出要“人机相结合”》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文内图由朱锋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