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连下武汉、安庆、南京等重镇,江南半壁河山不复清有。在太平军的感召下,北方捻军趁机崛起,纵横于皖北、苏北、鲁南、豫西一带,捻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腐朽的八旗和以步兵为主的绿营兵压根不是捻军的对手。为平定捻军,肃清北方,清廷征调蒙古八旗名将僧格林沁率蒙古八旗骑兵征讨捻军。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二弟拙赤合撒儿的二十六代孙,自幼长于草原,不同于北京城里面的那些骄奢淫逸的八旗子弟,僧格林沁质朴勇悍,其治军颇仁厚,深得部下拥戴,后来还到京城历练,担任过道光皇帝、咸丰皇帝的侍卫,道光、咸丰二帝,皆认可僧格林沁的人品和能力,对其极为宠信恩遇。

《清史稿》称其“出入禁阉,最被恩眷”。



咸丰六年(1856年),僧格林沁还在大沽口痛击过英法联军,击沉联军战舰4艘,击毙联军600余人,一时间名动天下,有当世名将之称。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诏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节制山东、河南、直隶、山西四省所有八旗、绿营、团练武装,全权主持剿捻战事。僧格林沁以所部蒙古骑兵为主,亲自带着骑兵追杀捻军,转战千里,交兵数省。捻军也正好利用僧格林沁冒进的心态,故意与僧格林沁兜圈子,使得僧格林沁逐渐与清军主力拉开空挡,且在不停地追击中,僧格林沁所部也是人困马乏。

“驰追匝月,日行百里往返三千余里,马力久疲”。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进入捻军在曹州(菏泽)西北的高庄(高楼寨)预设的伏击圈。捻军立刻从四面合围清军,并将僧格林沁所部分割成三段,对其进行各个击破。在捻军绝对优势兵力以及占据优势地形的情况下,清军溃败,僧格林沁指挥部下突围,不料重伤落下马来。失去统一指挥的清军更加混乱,僧格林沁知得败局已定,遂潜伏在麦田中,试图躲避捻军的追杀。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捻军全歼高楼寨内的所有清军。战后,捻军首领下令打扫战场,一名叫张皮绠的捻军小兵,带着腰刀仔细地在麦田中搜索残敌,突然发现一个穿戴顶戴花翎、黄马褂的老头正躲在麦田中瑟瑟发抖。直觉告诉张皮绠这是个大官,张皮绠企图活捉他,但僧格林沁激烈反抗,于是,张皮绠干脆利落地给了僧格林沁一刀,并将僧格林沁的帽子、佛珠、红顶和花翎全部剥下来,作为自己的战利品。



不久后,清军重夺高楼寨,在麦田中发现了僧格林沁的尸体,清廷这才知道僧格林沁已经挂了,同治皇帝专门下诏辍朝三日,以示缅怀僧格林沁曾经的丰功伟绩。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张皮绠被清军逮捕,在审讯时,清廷才知道眼前这名庄稼汉竟是僧格林沁的“生命终结者”。不久后,张皮绠在山东济南府被清军凌迟处死,临刑前,张皮绠大声述说了自己斩杀僧格林沁的全过程,好不慷慨激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