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报道,美伊核谈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谈判不仅关乎两国自身的利益,更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深远影响。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12日,伊朗和美国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了间接谈判,双方会后均有积极表态,并约定本周六将举行下一轮会谈。



特朗普(资料图)

美伊谈判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伊核协议——2018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撕毁”了这份协议,此后美伊紧张关系愈演愈烈,一度濒临直接冲突。而在将近7年后,双方代表团来到了马斯喀特,这也是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美伊两国之间的首次正式谈判。

首轮谈判持续约两个半小时,过程中充满了戏剧性。美伊双方对谈判形式各执一词,特朗普最初宣称是“直接”谈判,伊朗方面则坚称是“间接”谈判,最终事实证明为间接谈判。双方代表坐在不同房间,通过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传递观点和立场,仅在会谈结束后,在巴德尔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了几分钟的直接交谈。不过,尽管谈判形式曲折,双方在会后却都释放出积极信号。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表示会谈“具有建设性”,整个过程“平和、相互尊重”;美国白宫也发表声明,称会谈“非常积极且富有建设性”,双方还约定于4月19日举行下一轮会谈。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表面的积极背后,美伊谈判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从谈判范围来看,美国的野心不止于核问题,还妄图限制伊朗的导弹能力及其在地区的影响力;而伊朗则明确只想聚焦核问题。在核问题这一核心上,双方的分歧更是难以调和。美国希望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实现百分百弃核;伊朗却认为自己有权保留一定的核能研发能力,毕竟其强调核能计划用于和平目的,同时,伊朗将美国减缓制裁视为参加谈判的核心诉求。

双方在谈判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动机。对美国而言,特朗普在多个国际议题上投入精力却成果寥寥,面临着不小的国内国际压力。伊核问题成为他获取外交成果、提振自身信心的关键突破口。从伊朗的角度出发,近年来在政治、外交等多方面遭遇困境。国内政治斗争不断,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尤其是和以色列冲突加剧,中东“抵抗之弧”濒临瓦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美国谈判并取得实质性成果,成为伊朗摆脱内外交困局面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在美伊谈判中扮演着关键的变数角色。以色列计划在2025年5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打击,试图将伊朗研制核武器的能力推迟一年或更长时间,并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与帮助。但经过长时间讨论,美国政府最终暂不支持以色列的这一计划,选择通过外交谈判来限制伊朗核计划。此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只有摧毁和拆除伊朗核设施,伊核协议才会有效,还威胁若伊朗拖延谈判,将诉诸军事手段。作为美国的主要中东盟国,以色列未来极有可能持续游说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政策,给美伊谈判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特朗普(资料图)

在第二轮谈判即将举行之际,诸多因素让谈判前景充满变数。首先是谈判地点,最初有消息称可能在罗马举行,伊朗方面也曾表示还会考虑阿曼。虽然后来确定在罗马,但这一地点的变更本身就反映出谈判的复杂性。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指出,即便谈判在罗马举行,也不意味着欧洲会被拉进谈判圈子,特朗普更倾向于推进美伊直接会谈。

美国在谈判前的一系列举动也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特朗普先是释放乐观信号,宣称伊朗问题“几乎是个简单问题”,但随后又罕见召集国家安全高官在白宫战情室开会商讨谈判立场。与此同时,美方公布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抵达也门附近海域的画面,与此前已部署在该地区的航母形成双航母打击群,这无疑是对伊朗施加复合压力的表现。此外,美国谈判代表威特科夫的立场也前后矛盾,先是表示特朗普政府寻求将伊朗铀浓缩水平限制在3.67%,后又改口称伊朗必须停止并彻底取消“核浓缩和核武器化计划”,美方的“红线”模糊不清,给第二轮谈判蒙上了阴影。

面对美国的压力,伊朗也在积极应对。一方面,伊朗通过发展非石油经济、开展易货贸易、拓展与亚洲国家合作等策略,努力减轻制裁带来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在谈判中坚持自身立场,阿拉格齐明确表示推进谈判的前提是双方达成不存在“军事解决方案”的共识,伊朗坚决不会接受胁迫。

国际社会对美伊谈判普遍持支持态度。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次敦促双方保持克制,通过谈判解决核问题;欧洲国家出于自身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积极推动美伊重回谈判桌;俄罗斯一直强调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并表示愿意斡旋;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伊核协议,呼吁美伊通过对话妥善解决分歧,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中东的和平稳定。

美伊核谈判虽然开启了新的篇章,但要打破双方之间长期积累的不信任“坚冰”,绝非易事。未来的谈判充满挑战,各方都在拭目以待,希望美伊双方能够以和平为重,通过真诚的对话和协商,达成一个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协议,为中东地区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