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最近几天,白宫密集放风,说是要“考虑下调对华关税”,释放出一副“想谈判、求降温”的姿态。表面看,华盛顿似乎开始“软化”,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不过是特朗普政府惯用的“口惠而实不至”伎俩,嘴上喊“和”,手里却还死死攥着那根锈迹斑斑的“关税大棒”。



4月23日,《华尔街日报》爆出猛料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削减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某些商品的税率可能砍掉一半以上。紧接着,财政部长贝森特、白宫新闻秘书、甚至特朗普本人都上场“配合演出”,或表态“关税可能下降”,或暗示“中美协议近了”。然而,别忘了,他们上一次打着“谈判”旗号释放善意的同时,是如何一边派人对话,一边挥拳加码制裁的。

这次的“降温剧本”,一样熟悉。所谓“关税下调”,背后还藏着一个“分级征税”的狠招——对所谓不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商品收35%,但对战略敏感品直接加到100%以上,分阶段实施,搞成长期结构压制。这根本不是降温,而是变本加厉地精准打击。

这场“降税讨论”的同时,特朗普对外的态度却依旧强硬,继续高调抛出“我们设定税率数字就行”的豪言,并重复那套早被驳斥过的“零关税吃亏论”。前脚说要降税,后脚就回到老调重弹,这种言行不一的反复横跳,只能说明一点:特朗普根本没打算真诚谈判,他想的是怎么在自身压力山大时,巧妙卸责、左右逢源。

事实上,美方此番“调整”并非出自好心,而是彻头彻尾的被动转向。全球贸易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内通胀飙升、股市动荡、企业苦不堪言,特朗普自己都承认,“145%的关税太高了,人们不会购买商品了”。不是特朗普看清了经济规律,而是经济规律反手就给了他一记重拳。



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就悍然以“芬太尼”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加征10%关税,挑起新一轮贸易紧张。结果才过两个月,不但没有获得所谓“战略优势”,反倒令全球股市大跌,美企叫苦连天,白宫不得不出来“灭火”。美联社、彭博社、CNBC等多家媒体相继披露:白宫私下已在评估“调整关税工具”的紧迫性。

于是我们看到,从贝森特到莱维特,从财政部到新闻发言人,白宫全线启动“控盘发言模式”,先造声势、再抛风向,说什么“预计很快达成协议”“中方频繁接触”“谈判基础已打好”。但当记者追问细节时,回应却是“目前谈判尚未启动”。

这是典型的“自说自话”:你不回我电话,那我就自己开个会,说你已经联系我了。你不接受条件,那我就先放话说你有诚意谈。这哪里是外交?分明是舆论战术与政治话术。

然而更可笑的是,特朗普政府一边说着想“合作共赢”,一边却继续在实际操作中搞“小动作”:扩大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打压中企赴美上市、冻结对中资投资审查、对华为延续制裁政策……如此“嘴甜拳狠”的双重姿态,让人不禁想问:所谓“要谈”的真诚,在哪里?

中国当然早就看清了这一点。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4月23日的记者会上已经明确回应:如果美方真的想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就应立即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开展对话。打着“关税调整”旗号继续搞极限施压,这不是谈判,而是讹诈。

中国不会被语言诱导,不会在“谈”的幌子下让步,更不会在对抗中退缩。事实上,中方已经通过一系列非关税手段展开系统反制:稀土出口管制、波音订单缩减、不可靠实体清单加码,甚至对美国在华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些举措并不是“象征性表达”,而是具有战略穿透力的系统反击。



《金融时报》、凯投宏观、法国外贸银行等机构普遍认为:眼下受伤最重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本身。关税成了美国企业的自我绞索,消费市场的负担,选民的不满来源。而所谓“降税解套”,既是向市场认输,也是对特朗普政策失败的侧面注解。

而特朗普政府最怕的,是这场失败被中方“顺理成章”地定义成战略胜利。因此它必须拼命维持“主动调整”“出于善意”的政治姿态,哪怕明明是被打疼了,也要装出一副“我自愿收手”的模样。这种表演,说白了,是为了骗回谈判桌上的节奏感。

所以问题不在于“美方是不是想降税”,而是“中国要不要买这笔账”。如果华盛顿希望缓和局势,那就该首先表现出真正的诚意,把对华关税撤到合理区间、停止舆论操弄与外交讹诈,然后再谈合作路径。而不是继续挟带“降税”威胁,逼中国就范。

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没有尊重,就没有共识。中美之间有没有谈的空间?有。但必须是摆在桌面上的公平谈判,而不是关税勒索+信息操控+选举秀场。美国能不能承认失败?不一定。但中国必须明白一点:不管他们怎么变脸,决不能因虚伪的“善意”就放弃底线;不管他们释放多少“愿意谈”的信号,都必须看清其中的算计。

真正的反制,不是以牙还牙,而是让他们知道:这场贸易战的每一次加码,最终反噬的是他们自己。只有当美国精英阶层承受的痛苦达到撕裂的程度,他们才会考虑真正收手。这才是决定转机的唯一变量。所以,“想谈”?先把那根大棒放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