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长紧急访华,美伊会谈突然推迟
4月23日,我国迎来一位肩负重任的特殊客人——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此次访华行程,看似寻常的外交互动,实则暗潮涌动,牵连着中东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棋局。
据总台报道,阿拉格齐此访携带着两大核心使命:一是向中国全面通报美伊核谈判的最新进展,二是全力推动中伊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的落实。这两项任务看似独立,却在中东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朗外长访华的前一天,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伊朗外交部突然宣布,原定于4月23日举行的美伊技术会谈推迟至 26 日。这一时间节点的巧合,绝非偶然,而是中东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背后折射出美伊之间长期以来的紧张对峙与利益纠葛。
这场备受全球关注的核谈判僵局,本质上是美伊长达七年对峙的延续。2018年,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重新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自此双方的博弈便从未停歇。
近年来,美国的制裁大棒不断挥舞,最新一轮制裁更是将矛头直指伊朗液化石油气巨头,试图从经济命脉上遏制这个能源出口大国。面对压力,伊朗也毫不退缩,自2019年起逐步提升浓缩铀浓度,从突3.67%的限制,到达到20%,再到如今的60%,每一次突破都像是对美国制裁的有力回应。
现如今,好不容易重启的美伊核谈判,进展却十分缓慢。4月12日的第一轮会谈,仅仅停留在意见交换层面;4 月19日的第二轮会谈,具体内容虽未公开,但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会后的表态可知,尽管双方通过谈判增进了对彼此立场和原则的了解,但在伊核问题上,依然存在巨大的信任赤字和尖锐的立场对立。美国坚持要求伊朗彻底 “弃核”,而伊朗则坚决捍卫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双方分歧难以弥合。
中东局势要大变?
就在这关键节点,伊朗选择推迟与美国的会谈,转而访华,这一决策意味深长。阿拉格齐此次访华,绝非单纯的礼节性访问,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布局。这一选择不仅彰显了伊朗对中国的高度信任,也预示着中东局势即将迎来新的变化。
事实上,伊朗此时访华,是中伊俄关系不断升级的又一有力证明。
今年3月,中伊俄三国海军在阿曼湾举行“安全纽带 - 2025”联合军演,中国052D驱逐舰、俄罗斯 “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 号护卫舰与伊朗 “贾马兰” 号驱逐舰组成特混编队,开展反海盗和海上反恐等科目的演练,展现了三国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阿拉格齐访华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标伊拉克阿尔陶伊气田项目,这是联合军演后的又一重大合作成果。此外,伊朗正通过 “石油人民币” 结算机制,将对华原油出口提升至每日100万桶,占其总出口量的60%,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愈发紧密。
伊朗学者指出,阿拉格齐访华旨在传递 “三不” 信号:不与美国私下交易、不损害中国利益、不脱离中俄阵营。这种 “平衡外交” 与中国提出的 “中东安全多边对话平台” 倡议形成共振,双方正携手打造 “去美国化” 的地区安全架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中东的尴尬处境。美国试图拉拢海湾国家组建军事同盟,却因内部利益分歧难以调和。沙特、阿联酋等国对美国政策态度摇摆不定,这暴露出美国与这些所谓盟友之间的关系十分脆弱,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逐渐式微,其主导的地缘政治战略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说在最后,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伊朗外长此次访华,不仅为中伊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带来新的变量。
未来,随着中伊合作的持续深化以及地区安全架构的逐步构建,中东局势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