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美国国务院,终于还是被“掀桌重来”。

就在不久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还对外矢口否认改革传闻,声称所谓“重组”是“假新闻”。但仅过两天,他亲自打脸,在国务院官网上郑重宣布:美国外交部门将进行“全面重组”。官话套话背后,是一场震撼华盛顿的“体制地震”。这不仅是一场机构改革,而是特朗普“排干沼泽”政治口号的实操版本,是对整个美国建制外交的彻底清算。



从裁撤人权事务、精简外交岗位,到削减援助、重组战略区域,再到干脆裁掉非洲事务局,美国此次国务院“改造计划”,无疑是对传统自由主义外交的一记重拳。

鲁比奥发言:“当前的国务院臃肿、官僚,无法适应大国竞争的新时代。”乍一听似乎充满“改革者”的风范,但配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背景和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干预,这场重组已经不是改革,而是一次政治清算,是一场“外交自宫”。

别忘了,正是鲁比奥与马斯克之间的内讧,让这场改革一度陷入僵局。马斯克主导的“政府效率部”本想强推裁员,大刀阔斧砍掉国务院的大半人手,结果鲁比奥百般阻挠,两人在白宫内阁会议上爆发正面冲突。马斯克讽刺鲁比奥是“只会上电视的人”,鲁比奥怒斥对方“胡说八道”。随后,特朗普被迫出面调停,撤掉马斯克在联邦机构人事安排上的权力,将各部门改革下放给各自负责人。

于是,鲁比奥开始单干,一边甩开马斯克,一边对国务院“动手术”,但真刀真枪之下,砍掉的不是冗员,而是美国长期标榜的“道义支柱”:人权、多元、包容、女性事务、全球治理、民事安全……这些部门不是“效率负担”,而是美国过去几十年来构建国际形象的核心标签。如今却被鲁比奥以“与核心国家利益无关”为由,一刀砍去。这释放出一个信号:美国要脱下“世界警察”的制服,换上“冷血交易员”的外套。



此次重组,最令人瞠目的是“裁撤非洲事务局”的传闻。尽管最终未被完全证实,美国在非洲的外交资源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失。从国际开发署的废除,到人道援助的削减,再到驻非外交资源的大幅缩水,美国对非洲已不再遮掩其“无意经营”的态度。这并非战略重心转移,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放弃。

这种“收缩性”改革,背后是美国力量焦虑的体现。特朗普知道,美国无法再像20年前那样支撑全球治理体系,他干脆放弃“领导者”的面具,转向赤裸裸的利益外交。今天裁撤DEI(多元、公平、包容)事务,明天削减对外援助,后天就能把民主、人权、环保统统装箱封存。这种“交易化”外交,实质是对美国传统软实力的肢解。

这场重组对外释放的信号极为明确:第一,美国不再掩饰其“非普世”的外交策略;第二,美国将以国家利益为轴心重构其外交格局;第三,非西方国家将面对一个冷漠、自利、不可预测的华盛顿。

别忘了,美国国务院一直是推行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执行机构,而现在它自己在拆自己的楼梯。把对外援助并入人道事务办、将地区事务整合为“战区小组”、将传统的外交价值部门全部撤除,这是想重建能力?还是不想做了?

美国对非洲撒手,对拉美降温,对中东转向交易,对印太聚焦竞争,本质就是“弃义取利”的外交战略再平衡。讲好听是聚焦核心国家利益,讲难听,就是“只做自己能赚的买卖”。

但这种自宫式改革真能让美国重塑全球影响力?恐怕适得其反。短期来看,大量裁员、精简机构引发外交混乱。外交政策连续性中断、项目协调断层、人员士气下滑,直接冲击美国对外沟通效率。国务院此次精简15%人员、削减130多个机构,是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洗牌”。连美国主流媒体都承认,至少2000名外交人员将失业,甚至很多大使馆都可能陷入人员短缺。



长期来看,这场“外交变形记”悄然重塑美国对世界的存在方式。从国际干预者到利益交易员,从全球伙伴到战略赌徒,美国正在放弃自己亲手搭建的国际秩序。而这一切,都以特朗普“美国优先”的选票需求为代价推动。

从冷战末期的“新世界秩序”,到小布什时代的“民主输出”,再到奥巴马时代的“软实力塑形”,美国虽然霸道,至少还扮演“文明秩序”的维持者。今天的美国,在特朗普领导下,不再试图说服世界接受它的价值观,而是拿起算盘,盘点成本与回报。

这不是“修剪”外交,而是“自毁”信用。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外交系统都不信任,靠内斗推动改革时,它对外的可信度还剩多少?当一个世界大国将人权、民主、全球治理从外交议程中删除时,它的道义牌还能打多久?

这场“自宫式改革”的示范作用,在未来或将引发全球外交系统的新一轮地震,中小国家将效仿“利己外交”,国际组织将面临资源萎缩与政策干扰。这不是美国外交的转型,而是多边主义的系统性崩盘。特朗普掀翻国务院,打的是美国的牌,震的是全球的场。未来的国际关系,将冷、硬、算计,这场重组,仅仅是开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