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专机抵达北京,中东的硝烟味似乎也被带到了这片东方的土地。这场常规访问,实则藏着伊朗在美伊核谈判前夜的焦虑。德黑兰打算不仅要向中国“交底”,还顺带告了以色列一状,指控其企图破坏谈判进程。这场外交背后,是伊朗在生死存亡关头对中国战略价值的清醒认知。
如今的伊朗正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后,对伊政策重回 “极限施压” 老路,不仅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的老剧本可能重演,更联合以色列释放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威胁信号。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面游说欧洲将胡塞武装定为恐怖组织,为军事行动披上 “合法外衣”;一面密谋5月突袭伊朗核设施,试图将中东拖入更大规模的战火。这种 “双线绞杀” 让德黑兰意识到:单靠俄罗斯的军事支持已不足以保证安全,必须在中国这里找到破局的关键筹码。
阿拉格齐此行带着三张底牌:首先是寻求中国对伊核谈判的 “政治背书”。在维也纳谈判桌上,美国要求伊朗彻底弃核的声音甚嚣尘上,而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伊核协议原始缔约方,其立场足以影响国际社会的风向标。伊朗清楚记得,正是中国在 2024 年底的北京斡旋中,推动伊沙和解并签署《北京协议》,这种 “东方智慧” 正是当下急需的。
其次是能源合作的 “救命稻草”。在西方制裁下,伊朗石油日出口量暴跌至不足百万桶,而中伊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中承诺的 4000 亿美元投资,是维持经济不崩盘的生命线。当中俄天然气合作出现裂痕,伊朗的恰巴哈尔港和 “和平管道” 项目可能成为中国能源多元化的新选择。这种互利需求,让德黑兰在谈判桌上多了几分底气。
最隐秘的诉求在于安全协同。以色列战机近日频繁现身波斯湾,美军 B-2 轰炸机进驻卡塔尔,伊朗需要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牵制美以军事冒险。而中国推动的 “全球安全倡议”,恰好为地区冲突提供了政治解决的东方方案。
自 2021 年签署全面战略协议以来,中伊在基建、数字丝绸之路、反恐等领域的合作早已广泛开展。德黑兰将瓜达尔港与恰巴哈尔港的联动视为突破马六甲困局的钥匙,而中国则看重伊朗作为连接中亚与西亚的陆桥价值。就连文化领域也在悄然布局 —— 正在新疆展出的 “璀璨波斯” 文物展,正是文明对话的生动展示。
伊朗对以色列的指控绝非无中生有。就在阿拉格齐访华前夕,以军被曝计划 5 月空袭纳坦兹铀浓缩基地,这种 “釜底抽薪” 的狠招意图彻底断绝伊朗核潜力。而中国对此的回应颇具东方智慧:既在联合国谴责单边军事行动,又通过金砖机制协调立场,更用 “保持定力” 四字提醒伊朗 —— 反霸不能靠孤注一掷,而需战略韧性。
这种博弈智慧在伊核问题上尤为明显。当美国要求将导弹项目纳入谈判,中国坚持 “分步走” 策略:先解决核问题解除制裁,再谈地区安全。既给伊朗留下转圜空间,又避免谈判复杂化。这种务实态度,与特朗普 “要么全赢要么掀桌” 的赌徒心理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伊朗的选择折射出其战略意识觉醒。当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频频失信,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安全架构和经济范式。中伊合作的价值,已超越简单的能源买卖,它是文明古国对单极霸权的联合抵制,更是多极化世界的实践样本。
正如阿拉格齐在《人民日报》撰文所言:“伊中携手不仅是双边选择,更是历史必然。” 当波斯湾的季风年复一年吹拂,北京与德黑兰的战略协作,或许正在书写中东地缘政治的新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