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圆瑛法师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
他一生弘法不辍,戒律精严,学识渊博,被尊为"近代佛门泰斗"。
他创建了众多寺院,培养了无数高僧大德,著作等身,对现代佛教的复兴功不可没。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在其晚年最后一次公开开示中,却说出了令众人震惊的话:"八十余年修行路,不如参透这一事。"
这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一位毕生精进不辍的高僧,在生命的尽头如此感慨?为何他说"一生参禅不如看破这件事"?这件事又为何能让听众无不感到"很有道理"?
这个关乎修行本质的答案,或许会让我们对佛法乃至人生有全新的领悟。
1947年冬,杭州灵隐寺。
清晨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打破了冬日的寂静。灵隐寺大雄宝殿前,早已排起了长队。人们不畏严寒,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了一睹圆瑛法师的风采,聆听这位九十高龄的佛门泰斗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公开开示。
殿内早已座无虚席,香烟袅袅上升,与朦胧的晨光交织在一起,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师父今天的开示,一定会很殊胜。"一位年轻的比丘低声对身旁的师兄说道。
"是啊,据说师父近日身体不适,但仍坚持要举行这次开示。"师兄回答,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圆公一生讲经说法不计其数,但最近几年已经很少公开讲法了。"
就在众人低声交谈之际,大殿后门缓缓打开。在几位侍者的搀扶下,一位身形消瘦但精神矍铄的老僧缓步走了进来。
那就是圆瑛法师。
虽已九十高龄,但圆瑛法师的眼神依然如炬,炯炯有神。他面带慈祥的微笑,向在场的四众弟子点头致意。当他在法座上端坐下来后,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阿弥陀佛。"圆瑛法师双手合十,洪亮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与他瘦弱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诸位善知识远道而来,老衲深感惭愧。"
台下顿时一片嗡嗡声,众人纷纷表示是自己的荣幸。
圆瑛法师微微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今日之所以邀请大家前来,实在是有一件心事,困扰了老衲数十年,直到近日才有所顿悟,想与诸位分享。"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全场的注意。这位一生都在弘法利生、著作等身的大师,竟然也有困扰多年的心事?而且直到近日才有所顿悟?究竟是什么样的深刻领悟,值得如此郑重其事地召集大家来听?
"我们都知道,"圆瑛法师继续说道,"佛法浩如烟海,修行道路漫长而艰辛。老衲此生有幸于十六岁出家,至今已过去七十四载。回望过往,虽说讲经千场,著作百卷,建寺数十,度众无数,但反躬自问:我真正契入佛法核心了吗?"
这个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在场每一个人的思考。这位被尊为泰斗的大师尚且如此自省,更何况普通修行者?
圆瑛法师环顾四周,目光如水:"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修行历程,以及晚年最大的领悟。"
圆瑛法师从自己的少年时代讲起。十六岁那年,他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当时的他怀揣着对佛法的无限憧憬,以为只要勤奋学习经典,精进修行,总有一天能够开悟证果。
"少年时的我,"圆瑛法师笑着摇头,"满脑子都是'悟道'二字。每天读经念佛,坐禅拜忏,就盼着有一天能够豁然开朗,证得无上菩提。"
为了追求开悟,年轻的圆瑛走遍了大江南北,参访了无数名山古刹,拜见了许多当时的高僧大德。
他回忆起二十五岁那年在普陀山闭关的经历。那时他决定闭关九十天,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诵经坐禅。到了第四十五天,他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高烧不退,整整三天无法起身。
"当时的我躺在禅房里,浑身发热,头痛欲裂,但心中最难受的不是病痛,而是未能完成九十天闭关的遗憾。"圆瑛法师感慨道,"我甚至责备自己福薄慧浅,不堪修行。现在想来,这是何等的执着与愚痴。"
他的这番话引起了许多在场修行者的共鸣。多少人在修行路上遇到挫折时,第一反应就是责备自己福报不足,而不是反思自己的修行方式是否有误。
圆瑛法师接着讲述了一个影响他至深的故事。
三十岁那年,他前往安徽九华山拜访一位据说已经开悟的老和尚。经过三天的山路跋涉,他终于来到那位老和尚居住的简陋茅棚前。出乎他的意料,那位老和尚并不像传说中的高僧那样仙风道骨,反而身材魁梧,笑声爽朗,看上去更像一个普通农夫。
"师父,听说您已经开悟,我特地前来请教:如何才能证悟佛法真谛?"年轻的圆瑛恭敬地问道。
老和尚爽朗地大笑:"哈哈,谁说老头子开悟了?我连自己的裤子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开悟?"
圆瑛愕然,不知如何回应。
老和尚见状,收起笑容,认真地说:"年轻人,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开悟'二字?"
"因为只有开悟,才能了脱生死,不是吗?"圆瑛回答。
老和尚沉默片刻,然后问道:"你吃过饭了吗?"
圆瑛摇头。
"那先吃饭吧。"老和尚转身进屋,端出一碗粗糙的山芋饭和几样简单的野菜。
圆瑛边吃边等待老和尚的教诲,可老和尚只是专心吃饭,一言不发。饭后,老和尚站起身说:"跟我来。"
他带着圆瑛来到茅棚后的一片小菜地。只见老和尚拿起锄头,开始翻土、除草、浇水,动作娴熟而自然。他干了一会儿,将锄头递给圆瑛:"你来试试。"
圆瑛接过锄头,学着老和尚的样子干起来。他以为这是某种特殊的修行方式,于是非常认真,全神贯注地干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时,老和尚说:"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住在这里,明天继续。"
就这样,圆瑛在老和尚那里住了下来。每天,他们一起种菜、打水、砍柴,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老和尚从不谈及佛法,也不回答圆瑛关于开悟的问题。
一个月过去了,圆瑛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一天晚上,他忍不住问道:"师父,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您的指点?"
老和尚反问:"这一个月来,你学到了什么?"
圆瑛想了想,无奈地说:"除了种菜打水,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老和尚摇摇头:"那你真是白住了。"
圆瑛更加困惑了。
老和尚看着他说:"年轻人,你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
"佛法真谛,开悟之道。"圆瑛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你为什么不在种菜、打水、砍柴中寻找呢?"老和尚反问,"你以为佛法真谛是离开日常生活的某种特殊体验吗?"
这个问题如同当头棒喝,让圆瑛瞬间沉默。
"我明白了。"老和尚叹了口气,"你还是不明白。罢了,明天你就下山吧,或许他日因缘成熟时,你自会领悟。"
第二天一早,圆瑛怀着失落的心情准备下山。临行前,老和尚给了他一封信:"等你四十岁以后再拆开看吧。"
四十岁那年,圆瑛终于拆开了那封信。信中只有简单的八个字:"饥来吃饭,倦来眠。"
"当时的我依然不解其意,"圆瑛法师对着台下的众人说,"但我将这八个字记在心中,直到今日,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位老和尚的良苦用心。"
圆瑛法师的讲述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无论是出家多年的僧人,还是刚刚接触佛法的居士,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接下来,我想讲一个我五十岁时的经历,这个经历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修行的本质。"圆瑛法师继续说道。
那一年,他已经是佛教界的知名人士,著作颇丰,弟子众多。一天,一位年轻的学僧前来请教:"师父,我每天坐禅六个时辰,诵经三部,拜佛一千拜,为何始终无法开悟?"
面对这个问题,圆瑛当时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修行需要福报和智慧双修,也许是你前世的业障尚未消除,或者福德资粮不足,需要进一步精进修行。"
给出这个答案后,圆瑛自己却感到一丝不安。这种回答虽然符合佛理,但总觉得有些机械,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当晚,他翻阅经藏,试图寻找更好的答案。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六祖坛经》的一段话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心灵。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开悟",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需要追寻的外在目标,而是人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
带着这个新的领悟,第二天他把那位学僧叫到跟前,问道:"你坐禅时在想什么?"
"想着如何才能开悟。"学僧老实回答。
"诵经时呢?"
"也是想着积累功德,早日开悟。"
"拜佛时呢?"
"祈求佛菩萨加持,帮助我开悟。"
圆瑛微微一笑:"那么,你吃饭时想什么?"
学僧愣住了:"吃饭时...有时想经文,有时想佛号,有时想开悟的境界。"
"睡觉前呢?"
"回顾一天的修行,思考明天如何更精进。"
圆瑛叹了口气:"那你何时才是你自己?何时才活在当下?"
这个问题让学僧瞪大了眼睛,一时语塞。
"修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体验或境界,"圆瑛语重心长地说,"而是回归到我们本来的面目。"
听到这里,圆瑛法师环顾四周,只见许多人若有所思,有的甚至抬手擦去眼角的泪水。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和当年的我一样,始终被'开悟'二字所困扰。"圆瑛法师慈祥地说,"我们总以为修行是要获得某种超越常人的能力或境界,却忽视了最简单的事实:真正的修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法会现场的气氛越来越专注,所有人都屏息聆听着圆瑛法师的教诲。
"我要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六十五岁那年。"圆瑛法师说道。
那时,他已经是中国佛教会的会长,地位崇高,备受尊敬。一次,他应邀前往福建莆田广化寺讲经。讲经期间,每天都有数千信众前来听法,场面甚为壮观。
讲经第五天的清晨,圆瑛起床后发现喉咙嘶哑,几乎说不出话来。他正为如何完成当天的讲经而忧虑时,一位老园丁送来了一碗热腾腾的梨汤。
"法师,这是我见您嗓子不适,特地熬的梨汤,请趁热喝下。"老园丁恭敬地说。
圆瑛接过梨汤,感激地点点头。当他品尝那碗梨汤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那梨汤甜而不腻,清凉爽喉,每一口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讲经说法,却很少如此专注地品尝一碗简单的梨汤。
"法师感觉如何?"老园丁关切地问。
"很好,非常舒服。"圆瑛回答。
老园丁笑道:"那就好。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新鲜的梨子加一点冰糖,慢火熬两个时辰罢了。"
"两个时辰?"圆瑛惊讶地问,"你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熬一碗梨汤?"
老园丁不以为然地回答:"做事情哪有什么为什么?该熬两个时辰就熬两个时辰,不多不少,才能熬出好滋味。"
这个朴素的回答让圆瑛陷入了沉思。他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位老和尚留给他的八个字:"饥来吃饭,倦来眠。"
是啊,做事情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为什么?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这不正是最自然、最符合真如本性的生活方式吗?
带着这个领悟,他走上讲台,声音虽然依然嘶哑,但内心却前所未有的清明。那天的讲经,成为许多信众心中最难忘的一课。
"奇怪的是,"圆瑛法师对着台下的听众说,"那天讲经后,我的嗓子竟然完全恢复了。更奇妙的是,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到生活中许多以前忽略的细节:清晨的阳光如何照在树叶上,雨后的空气如何清新,还有手中的茶杯如何传递温度。"
"我忽然明白,修行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真正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要追求某种特殊的境界,而是要在平凡中见真谛。"
圆瑛法师的讲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开始意识到,多年来自己可能一直在追求错误的目标,或以错误的方式修行。
"最后,我想分享我八十五岁那年的一个经历,这个经历让我彻底明白了修行的真谛。"圆瑛法师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那一年,他身体状况开始明显衰退,视力减弱,听力下降,行走需要拐杖辅助。许多弟子心疼师父,劝他少操劳,多休息。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诵经礼佛,定时开示。
"师父,您年事已高,何必如此劳累?"一位资深弟子心疼地说。
"修行人不就应该精进不懈吗?"圆瑛反问。
"是,但也要量力而行。"弟子说。
圆瑛点点头:"你说得对,但什么是量力而行呢?就是不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如果我能诵经,为何不诵?如果我能礼佛,为何不礼?这不是劳累,而是自然而然的事。"
弟子若有所思,但还是不太明白师父的意思。
几天后,圆瑛在院中散步时,看到一位年长的居士正在教导一群孩子诵《心经》。那位居士已经八十多岁,但教导时精神焕发,充满活力。孩子们虽然不一定理解经文的含义,但跟着诵读时却充满了欢乐。
圆瑛走上前去,与那位居士交谈。得知这位老居士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教师,每周都会义务来寺院教导这些孩子念诵经文。
"您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圆瑛好奇地问。
老居士笑道:"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他们学会一点东西,我就很开心。至于他们能理解多少经文的含义,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您不是为了积累功德或者来世福报?"圆瑛继续问。
老居士哈哈大笑:"法师说笑了。我这把年纪,还计较什么功德不功德?做我喜欢做的事,这不就够了吗?"
这个回答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圆瑛的心。他忽然明白,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是顺应本心,自然而为。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是为了回归本来。
"就在那一刻,"圆瑛法师对着台下的众人说,"我终于明白了多年来困扰我的问题。我明白了为什么多年的精进修行,始终无法让我完全满足。因为我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追求,却忘了最基本的一点..."
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圆瑛法师揭示那个终极答案。什么是一生参禅不如看破的一件事?
圆瑛法师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地扫视全场:"那件事就是..."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钟声从远处传来,打断了圆瑛法师的话。按照寺院的规矩,这种非时钟声意味着有紧急事情发生。
果然,一位年轻僧人匆匆跑进大殿,在主持僧人耳边低语几句。主持僧人面色一变,走到圆瑛法师身边,恭敬地说了几句话。
圆瑛法师微微点头,对着台下的众人歉意地说:"看来我们的开示要暂时中断一下。寺外有位老居士突发重病,需要立刻送医。作为佛门弟子,救人要紧。请大家稍候片刻。"
在场的信众虽然遗憾,但都理解事态紧急。他们看着圆瑛法师在侍者的搀扶下暂时离开法座,一时间大殿内议论纷纷。
"师父刚才要说的是什么呢?" "一生参禅不如看破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 "听了这么多故事,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但又说不出来。"
就在众人猜测之际,圆瑛法师已经来到寺外,查看那位病危的老居士。经过简单的检查和询问,确认只是一时不适,并无大碍后,他松了一口气,随即返回大殿。
当他重新坐上法座时,殿内再次寂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身上,等待他揭晓那个终极答案。
圆瑛法师微微一笑,似乎对刚才的插曲毫不在意。他环顾四周,然后语调坚定地说道:"我刚才要告诉大家的,那件一生参禅不如看破的事,就是..."
圆瑛法师神色庄严,目光如电扫过全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透心灵的力量。他的声音虽然因年迈而略显沙哑,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我要告诉大家的,那件一生参禅不如看破的事,就是人们苦苦追寻的'开悟'本身..."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生怕错过接下来的每一个字。
圆瑛法师苍老的面容上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很多修行者穷尽一生,寻寻觅觅,只为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悟'。殊不知,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
就在全场期待的目光中,圆瑛法师声音忽然提高,双目炯炯有神:"我今日要告诉诸位的,正是这个困扰了我八十余年,直到晚年才顿悟的关键——这件事若能看破,一生修行即刻圆满;这件事若不明了,纵然参禅百年,亦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