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学校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锦州医科大学健康学校建设创新路径实践
锦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闻德亮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作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核心载体,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探讨健康学校建设路径、挑战和未来方向。
一、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健康学校建设
(一)全球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5—19岁儿童和青少年中,3.9亿人超重,1.6亿人肥胖。截至2023年,全球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超过30%,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50%。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2023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大学生的近视率高达90%。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3年)报告指出,全球每七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
通过这些数据可知,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面临诸多挑战,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的重要责任。
(二)健康促进与健康学校理念
健康促进是使人们能够控制和改善其健康及其决定因素的过程,此概念是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首次提出并逐渐发展而来。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促进学校”的理念,强调通过学校这一核心平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让每所学校成为促进健康的学校:全球标准和指标》。英国等国家通过“健康学校计划”等措施改善了学生健康状况,为全球健康学校建设提供了经验。
(三)中国健康学校建设的阶段性发展
初期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代初):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健康教育侧重学校卫生管理和体检工作,尚未系统地推进健康促进的全方位措施。
实践深化期(2000年代初— 2010年代初):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发布,提出要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同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版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健康学校建设的进程。
全面推进期(2010年代初至今):2016年,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促进学校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推动健康学校建设。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并就行动目标和举措作出部署。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面的健康促进工作框架。政策支持逐步强化,健康学校涵盖健康素养教育、心理支持、运动干预和环境优化等全方位内容。
二、健康学校建设的意义
(一)总体意义
提升身体素质:通过优化体育课程与健康饮食,增强学生体质,缓解肥胖、亚健康等问题。
促进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与压力管理服务,改善心理状况。
培养健康习惯: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膳食、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习惯。
推广健康文化:通过健康活动培养大学生作为健康传播者,推广健康理念。
(二)特殊意义
应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解决大学生常见的超重肥胖、近视、焦虑等健康问题。
促进职业发展:良好健康素质为职业生涯与社会适应性奠定基础。
支持健康中国战略:大学生健康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竞争力。
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知识又具备健康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2024锦州医科大学校庆长跑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学校建设实践
2023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学校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以科学研究项目推动健康学校建设
锦州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儿童青少年健康提升政策,聚焦超重肥胖、近视、脊柱弯曲异常、龋齿及心理健康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心会聚国内顶尖学术团队,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旨在实现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的源头创新,并推动前沿技术方案在该领域的深度转化,从而实现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战略目标。此外,中心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大学生健康评估与促进科技综合示范研究项目,为健康学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学校为每栋宿舍楼配备体重秤,每个寝室配备皮尺,并通过“健康评估与促进”小程序记录体重数据并形成趋势曲线,推动实施“一尺一秤一日历”体重管理模式。
(二)构建大学生健康动态监测体系
学校开发健康监测系统,将大学生入学体格检查、体质健康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健康素养评价数据整合入健康电子档案,每学年更新,形成全覆盖的健康管理体系。
(三)开发健康教育课程与管理工具
健康教育工具:研发《健康评估与促进》小程序,推送健康知识、记录生活习惯,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综合性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跨学科组建包含公共卫生、体育、心理健康、临床医生在内的师资队伍,课程涵盖营养、肥胖防控、健康睡眠、屏幕使用控制、远离物质滥用、科学运动、生殖健康、大学生常见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意外伤害与急救等内容。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四)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与运动干预
课程多样化:体育教育理论课中增加科学健身、运动损伤与防护的内容,开设了篮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太极拳等多种课程,培养学生掌握1—2种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日常运动习惯:智慧体育管理平台量化运动时长,要求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促进学生养成日常健康跑的运动习惯。每周为学生安排2小时有组织的高质量体育活动,如团队运动、户外锻炼和体育竞技。推行课间休息时间小量运动模式,如进行踢毽球、跳绳、原地跑等活动。
(五)强化心理健康支持
文体活动助力心理健康: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如“以美润心”系列活动和体育文化节,建立“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体验从蔬菜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劳动中磨炼与提升心理品质,达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目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危机干预网络:通过“筛查—访谈—讲座—疏导—引领”五位一体的模式,建立心理支持与干预体系。
(六)优化校园健康环境
健康食堂建设:在学校食堂内设置宣传板,如“每天需要多少热量”“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如何搭配我的餐盘才能优化膳食结构”“夯实免疫基石”等。餐食能量可视化,根据其营养和健康影响进行食物“红绿灯”标识,即菜牌进行红(谨慎选择)、黄(适量食用)、绿(健康选择)分类,指导师生作出更健康的食物选择。加强厨师培训,从源头抓减油减糖减盐工作,为学生提供低脂、低糖、高纤维的健康餐食。
不喝含糖饮料行动:推广直饮水机,设置含糖饮料展示柜,使其含糖量可视化。鼓励学生用水杯喝白开水,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活动营造健康氛围:举办健康主题班会、健康生活方式小视频竞赛展播、大学生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四、健康学校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健康学校建设在国内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教育内容创新不足,现有课程与学生的健康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有效满足儿童青少年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问题。其次,资源支持有限,健康服务人员尤其是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推动健康学校建设的瓶颈。此外,协同机制尚待完善,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健康协作机制亟须进一步深化。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健康学校建设将获得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健康学校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AI和VR技术可以在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开发在线健康平台和心理测试系统。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健康学校模式,与国际高校合作提升实践水平,也将为我国健康学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多方协作机制的深化,强化家校合作、动员社区资源、建立企业合作模式等,将有助于构建健康促进的全面覆盖体系,进一步拓展健康服务的校外延伸,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健康促进体系。
同时,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也十分重要,需要设计涵盖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改善和健康环境优化等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全面衡量健康学校建设的成效。
健康学校建设是应对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抓手。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与多方协作,健康学校建设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惠及更多学生,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和社区为补充的全方位健康促进体系。未来,健康学校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将成为引领社会健康变革的重要力量,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投稿邮箱:jkzggc@163.com
来源 |《健康中国观察》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