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四川省教育学会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顺利举办。泸州市龙马潭区新民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元清代表泸州市参加了校长论坛,与全省教育精英共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分享新民小学在破解青少年“四小问题”中的实践经验。
破局“四小问题”:以体育人筑牢健康基石
“健康不是教育的‘附加项’,而是‘必修课’。”胡元清掷地有声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
面对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焦虑、小豆芽”等问题的早发与蔓延,新民小学以“无体育不教育”为核心,构建“健康第一”育人体系,让体育站在“C位”成为五育融合的桥梁,不断提升以体育人的成效。
通过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全域化运动空间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及“现代体育+传统项目+国防教育”多元课程开发,形成体育育人生态链,实现“课程-空间-师资-评价”四位一体的体育育人实效。
创新实践:从校园到家庭的健康生态链
校内运动“1412”模式:每天1节体育课40分钟、4次微课间约60分钟、1次大课间集体运动30分钟,确保校内2小时综合运动;校外“三动协同”:家庭“碎片动”、社区“随时动”、俱乐部“专业动”,破解“校内动不足、回家静不动”难题。胡元清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身上有汗、脸上有笑、眼里有光!”
健康防线不止于运动。学校与三甲医院共建“医校联合体”,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干预近视问题,如“贴耳穴”疗法和智能护眼监测;食堂科学配餐“三荤一素一汤”,从源头预防营养失衡;心理健康动态跟踪系统“情绪晴雨表”则为特殊儿童定制成长档案,让“小焦虑”不再蔓延。
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新民小学将足球、传统体育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让体育课从“任务”变为“热爱”。
未来展望:当操场成为教育的主战场
“运动即教育,健康即未来。”胡元清强调,新民小学正通过深化评价改革,将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目前,学校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同比降低,校园足球特色课程更成为区域标杆。
论坛现场,这一实践引发热议。当操场取代试卷成为主战场,当健康生态覆盖校园内外,“四小问题”的破解路径愈发清晰。新民小学的经验证明:唯有让健康成为教育的底色,才能为青少年托起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未来。
(文/图:鲜元、牟莉)
来源|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龙马潭区新民小学
责编|雨洁编辑|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