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攻坚战打响后,老蒋一方面抽调北平的第62军和第92军21师新组建成一个兵团,随时准备东进驰援锦州;另一方面,他急令坐镇沈阳的卫立煌出兵增援锦州。
结果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卫立煌象征性的空运了两个团到锦州后,就因锦州机场失守而被迫作罢。不过,卫立煌可以消极避战,但老蒋却同热锅上的蚂蚁般团团转。
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与卫立煌等人
1948年10月2日,飞临沈阳督战的老蒋在军事会议上作出了两项重要决定:一是令范汉杰固守锦州待援;二是新组建东西对进、驰援锦州的两大兵团,具体来讲:
“以华北‘剿总’第62军、92军1个师、独立第95师及驻山东的第39军2个师迅速海运葫芦岛,会同锦西、葫芦岛原有的第54军4个师,共计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增援锦州;以沈阳新1军、新3军、新6军和第17军、49军主力,共11个师外加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东西两大兵团合力夹击东野大军于锦州城下。”
沈阳这边的“三板斧”抡完了,老蒋带着侯镜如又去了葫芦岛和前线国军军官们打个照面,彼此先熟悉一下情况。同时告诫众人,在侯镜如飞北平协调92军开赴葫芦岛前线作战期间,进攻塔山的指挥权暂归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
当然,侯镜如的这次“调兵”之旅进展并不顺利。原本老蒋是打算和他一起在北平督促傅作义“放行”部队东进的,怎料关键时刻小蒋在上海的“打虎”行动捅了孔家的马蜂窝,自己只能匆匆赶回后院救火。
影视作品中的侯镜如(右)
这样一来,协调92军第21师赴葫芦岛参战一事又拖延了一段时间,直至塔山阻击战打响的第三天,侯镜如这位姗姗来迟的兵团司令才正式到岗到位。
在侯镜如到来前,东进兵团在54军军长阙汉骞的部署下已经向塔山发起了连续不间断的猛烈攻势,国军上下对拿下无险可守的塔山似乎志在必得。
不过,现实情况与他们期许的局面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不仅进攻塔山堡和铁路桥头的54军连连受挫,止步不前,负责向白台山阵地发起攻势的62军同样碰的头破血流,很快陷入惨烈胶着状态。时任东野4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在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内心仍久难平静:
“我12师36团7号阵地遭到敌猛烈攻击。敌以炮火猛轰7号阵地后,以两个营趁机运动至我前沿工事边缘,炮火一停便实施冲击。我守备队奋力抗击。5班全班伤亡,弹药耗尽之时,班长徐忠智冲着突入阵地之敌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阵地前沿被占领。关键时刻,12师36团6连、35团6连和9连乘敌立足未稳之际,以迅猛的反冲击将敌击退,阵地前沿又被我重占,得以恢复。”
曾任东野4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
话说回来,这样的激烈对峙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随着侯镜如在10月12日的到来,塔山阵地先是陷入一片久违的寂静,而后又出现了一次显而易见的战场形势转折。
抵达葫芦岛并接过指挥棒的侯镜如,立即召开了新一轮的军事会议,商讨部署下一步的东进救援行动方案。在会上,时任国军第17兵团参谋长兼“东进兵团”参谋长的张伯权将此前集体讨论过的两个方案拿到了会上。
一是由第54军参谋长杨中潘提出的“绕过塔山正面阵地”方案。即主张集中兵力进攻白台山与塔山之间的间隙,以求实现绕过塔山,直插东野塔山守军后背来驰援锦州的计划。
二是由张伯权本人,也是代表侯镜如提出的“正面进攻塔山阵地”方案。说白了就是集中主力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塔山推进,通过占据地利优势和炮火掩护,继续攻击塔山。
塔山战役中国军的两套方案
以62军军长林伟俦为首的一部分将领主张按第一种方案执行,毕竟一连三天的进攻的确让他感受到东野正面防御塔山阵地的决心和实力。不过,侯镜如却坚持劝说在场众将采纳并执行第二套方案,最终也确实是按他的计划付诸实施的。
以至于几个月后因天津战役被俘而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的林伟俦,改造期间仍对侯镜如的这一反常行为“念念不忘”。而事实上,他的直觉的确没有错。
侯镜如早在黄埔时期便是我组织中的老党员,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只是后来因顾顺章叛变而造成与组织失联的事实,这在当时情况下也并非个例。基于这样的历史渊源,解放战争初期的北平地下工作者们便开始尝试做通他适时起义的工作。
按照这个脉络来分析,就不难理解侯镜如执意采取第二套方案的必然性了。会上面对众将,他可以美其名曰的解释为因战线过长造成“打得进去却难打得出来”的局面,实际上笃定的却是保存自己主力部队92军实力,为嗣后相机起义保留基本盘。
大革命时期的侯镜如
因此,维持现状、保存实力就成了侯镜如当下的首选。自此之后,直至锦州城破的3天时间里,塔山前线的国军进攻主力,就只剩罗奇率领有着“赵子龙师”之称的独立第95师孤军作战。
尽管在攻势上依旧迅猛如初,但只要国军整体上进攻计划不作调整,整个辽沈战役在战略层面就还是东野占优势。理解了这一层,也就大概能知道为何在塔山阻击战的危急关口,林总仍坚持总预备队不动的决定了。
1948年10月15日凌晨,随着锦州城被我军完全攻克,位于塔山前线的炮火也稀稀落落、逐渐归于平静。从老蒋到卫立煌,再到东西对进的两大兵团将领们都已清楚,即便此时打过塔山,于战事全局而言也是无所裨益了……
辽沈战役后,侯镜如与林伟俦又相继加入到平津战役中来,但二人的命运轨迹却又迥然不同。侯镜如配合我军顺利完成北平和平解放后,又于同年8月在福州前线率部起义,随后前往香港寓居。3年后,受周总理之邀,侯镜如返回祖国大陆。
影视作品中的林伟俦
林伟俦在天津战役中被俘,进入功德林改造12年后,于1961年被特赦。后经多方奔走查证,其本人“战犯”身份于1986年被正式撤销,也算是圆了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回忆起昔日亲身经历的这场塔山战役,林伟俦记忆犹新,言辞之间尽显一种由衷折服与赞叹:
“解放军在塔山的阵地是如此完整。我环顾周围,几十里以内树木很少,他们怎能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找到这样多的木材,做出这样的奇迹呢?这真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或许,他又忽略了我军对解放战争的另一种通俗但响彻的解释: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