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络文学作家骁骑校《下一站,彭城广场》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现实主义先锋网文”作品,小说讲述一座古城、三个历史时期、一群小人物的寻觅挣扎,富有都市新传奇和时空蒙太奇的独特气质,是一部凝结温情细腻与恢弘捭阖的城市发展史和革命史。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作家出版社、番茄小说主办。来自网络文学领域的专家、评论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谈创作经历:深入地铁彭城广场站获取写作素材
研讨会上,作者骁骑校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时称,在《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之后,他就计划为家乡写一本书,《下一站,彭城广场》在创作之初就入选了中作协深入生活扶持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同批获得扶持的还有著名外卖员诗人王计兵。在骁骑校的这部作品中,王计兵原型的角色叫王亚军。
2023年春天,骁骑校在徐州地铁彭城广场站深入生活,与员工共同工作,在站务、票亭、车控室等岗位实习,与年轻员工交流采访,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我书中出现的地铁员工,基本上都是实名换谐音字,他们的人设和现实中的人设也是一致的。小说保持了鲜明的网络小说特色,双主角穿越,而且是来回穿,在过去与现实之间穿梭。”骁骑校说道。
小说主要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末小民的悲欢离合,承诺与守护;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淮海战役时期城市平民阶层的爱恨情仇,勇敢与善良。第三个故事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工作,责任与担当。
书中还夹杂了骁骑校对徐州生活的记忆。孟庆元这个角色其实是他的一个朋友,因为赌博在自己的熟食店里自尽。“我让他活在了我的作品里,但我让他又死了一次,因为我觉得即便在作者作为上帝的文学世界里,赌徒也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文学的伦理平衡。”
这部小说是骁骑校继《长乐里》之后又一部短篇化的网文作品,总篇幅只有20.5万字。他在尝试网络文学的更多样的写法,在尝试拓展网络文学边界,与他早期作品相比,没有直白粗浅的爽感。“我觉得当韩轩的画作展现在阳光下,当贵州女人重新拿起口红涂抹的时候,当诗人拿到沾着墨香的诗集时,当李更生用重生的断臂驾驶摩托车时,读者会感受到另一种抚慰到心底的爽感。”骁骑校说道。
专家评论:作品对穿越手法有了新的突破
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看来,《下一站,彭城广场》对穿越这一手法的运用有了新的突破,它在对自身有限性承认的同时,实现了连接历史和现实、完成更广阔深远表达的可能。作品以彭城,也就是徐州为地理坐标,将明朝、民国与当代三个时空折叠交织。穿越已不再是一种简单手法,而是通过对同一空间不同时代生活图景的并置,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种创新在骁骑校的《长乐里》中已有端倪,而新作则展现出更宏大的时空驾驭能力。
他同时表示,这种突破提醒我们,网络文学早已超越类型化写作的初级阶段,正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语法,对文学的总体发展,正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地性”写作在同质化潮流中尤为可贵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认为,小说里彭城广场作为物理空间与精神符号的双重载体,既是各种人物相遇的枢纽,也隐喻着“人生中转站”的哲学意味。列车报站声、广场舞伴奏曲、街头吆喝声此起彼伏,汇聚成城市运行的背景音乐,给读者带来充满动感的沉浸体验。作品大量运用徐州方言词汇,如“掰扯”“办肆”“摆乎”等等,并穿插伏羊节和烙馍、米线、砂锅等地方美食,使小说弥漫烟火气息。这种“在地性”写作在当下网文同质化潮流中显得尤为珍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认为,《下一站,彭城广场》延续从《长乐里》开始的更紧密结合时代主题的创作意图。比起一般男频作者,骁骑校原本就比较重视局势对人的推动,近年来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主角光环减弱,从突出自身能力的强人形象中解脱,转变为时局造就的英雄。本作品还将爽感建筑在普通人的能动性上,不脱离现实,从幻想开挂的爽转变成真实人生成就的爽。从肆无忌惮地开挂到用现实理性设置挑战,从编故事进入文学创作,这种“适度”的爽感标志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新的提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