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当当影响力作家”评选中,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王强老师以其著作《写好议论文》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教育实践者与写作指导专家。

作为人大附中名师,王强老师凭借十余年一线教学经验,将议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提炼为可操作的方法论,其作品不仅直击中学生写作痛点,更以“范文+讲评”的创新模式,成为无数学生突破写作瓶颈的“秘密武器”。


王强老师担任“423当当书香节”荐书官,

登录当当APP开屏页面

书中对“现象类作文”的剖析尤为精辟,如结合“孔子彩票”等案例,引导学生从性质、原因、影响等多角度切入,避免空泛议论,实现思辨与表达的平衡。该书自2025年3月出版后迅速热销,单日销量突破2000册,登顶中小学教辅类榜首,其“硬核实用”的风格被读者誉为“考场作文的提分密码”。这种“思辨性+实践性”的双重导向,正是其作品广受师生认可的关键。



以下内容节选自《写好议论文》王强 著

巧用素材提高例子的使用

我所教过的不少同学曾遇到过这样一种问题——明明自己积累了不少素材但是一到写作时仍然感到没有素材可用;还有的同学,把自己积累的素材按照专题分门别类,比如担当专题、奉献专题、拼搏专题……而考试偏偏避开了自己整理的专题;甚至有的同学熟读一种名曰 “议论文论据大全”之类的参考书,其中有数百个事例,分门别类,看似无不包含,但在考试中举例时仍然不能得心应手……

这就是素材积累和运用的方法不对,下面我们分别展开分析。

素材积累

其实,素材积累的关键不在于 “量”,而在于 “质”。我们要选取经典的有质量的事例对事例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整理我们试想一下,生活中我们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总喜欢联系自己熟悉的领域来理解?反过来说,结合熟悉的领域说理,我们总能左右逢源。一个事例,我们只有把它吃透,了解足够多的细节,在遇到作文题时才能有话可说。简单来说,之所以很多同学积累了不少素材,却在考场上无例可用,主要就是因为积累的素材细节不足,对素材的理解不够。而“议论文论据大全”之所以没有用武之地,就是因为其中的论据往往是泛泛介绍、浮于表面的。请看一段范文

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的底色,今日之我源于昨日之我。过去的一点一滴无可避免地在我们身上留下烙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巧用素材:提高例子的使用效率精神底色。迟子建成长于我国边境的北极村,朴实的乡情、乐观的人生态度,造就了年少时节天真烂漫、童真无邪的 “过去”的她。从年少天真直至走向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迟子建始终极富想象力和童趣,我们始终能在其作品中看到那个蹲在火旁烤橘子、梦想着北极熊的 “小迟子”的身影。也正是过去的她,使得迟子建成为作家中的一股清流,保有丰富想象力,成就了现在的写作大师。可见 “昨日之我”是 “今日之我”抹不去的色彩。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根据该同学的观点,论述中应该落实迟子建的“昨日”与“今日”。“昨日”的迟子建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今日”的迟子建在作品中 “始终极富想象力和童趣”。而该同学还能够点出“蹲在火旁烤橘子、梦想着北极熊”这样的细节,该事例便更见饱满、更见充实,说理的质量大大提高。再来看另一篇习作

无话,往往并非出于无知,而是由于胆怯。面对事实,我们常常缺乏勇气讲出心中的真话,缺乏在暗夜中呐喊的孤勇。而那些敢于在众人噤声时勇于发声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柱石。2003年 “非典”时,有些地方官员因为一己私心,将真相隐瞒得严严实实,只字不提,而年逾花甲的钟南山则站了出来,面对镜头,直言疫情的真相。有的人让他 “少说话”,而他这个人,就和他挂在办公室里那显眼的匾额一样——“敢医敢言”。中华民族风风雨雨五千年,它能历尽艰辛走到今天,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有一些人敢于在万马齐喑之时勇于发声。他人无话,我有一言。这是一位医者的责任,更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良知。

——《无话则长》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前往抗疫前线,成为一时热议的 “最美逆行者”。当年很多同学关注了此事,但可惜没有对素材加以拓展和挖掘,仅仅知道 “最美逆行者”一个词,于是就反复套用。而这篇文章对钟南山的相关事迹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在 “无话则长” (别人无话时我却有话要说)这一题中,联系了 “敢医敢言”这个点。因为细节积累丰富,所以在大家都积累了同一人物素材的情况下,这位同学显然更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因此,倘若对一个素材能够挖深吃透,就能大大提高素材的利用效率,使一个素材在不同题目中找到用武之地。下面以梁思成相关素材为例,为大家呈现 “一材多用”。

梁思成相关事迹取材自窦忠如梁思成传》)

考察蓟县独乐寺 发现唐代佛光寺

为了寻找中国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艰苦的物质条件,考察了蓟县独乐寺建筑遗址,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引起中外学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日本学者,此后他们再也不提由他们代劳来测绘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事了。进而又远涉山西的深山老林,终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唐代佛光寺,其考察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打破了日本学者 “中国境内已经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如果中国学者想要研究唐代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的论断。

研究 《营造法式》

尽管贫病交加,但梁思成并不悲观气馁,常常教授子女唐诗,杜甫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全家最喜爱的诗句之一。生活越是清苦,梁思成越相信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日子即将到来。他从不愁眉苦脸,仍然愉快画图,画图时总是爱哼哼唧唧地唱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巧用他那简陋的办公室去。他仍在梦想着战争结束后再到全国各地去考察。为了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戴着眼镜驼着背的梁思成尽力俯身向前,下颌放在一只花瓶上,那是为了支撑头部,他的脊椎因疼痛而难承头部重量。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梁思成带领两名助手已经完成了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和大木作制度等图样,以及部分文字的注释工作。

上书 “梁陈方案” 保护北京古城墙

经过数月的艰辛努力,《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 “梁陈方案”,终于在1950年2月顺利出炉。为了使相关领导和部门重视,梁思成自费刊印了一百多份报送上去。

梁陈方案”:

1.在西郊另设行政中心,保护旧城原址。

2.梁思成希望在城墙上面布置花池,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每隔若干距离的敌台上可以建凉亭,供游人休息。由城墙俯视护城河与郊外平原,远望西山或紫禁城宫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3.将来引导永定河水一部分流入护城河,河内可以方舟钓鱼,冬天又是一个很好的溜冰场。

25000字的方案,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他对欧洲当年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城市普遍出现严重“病症”有着深刻解析。他的中轴线布局和城墙公园计划,此等规模气魄,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梁思成认为:“北京是五代之都,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美国首府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他提出要把北京城整个当作一个大博物院来加以保存。

即便 “梁陈方案”被打入 “冷宫”,即便北京城墙 “保卫战”惨遭失败,但北京城内还有众多古建筑珍宝等待他的护卫,他别无选择。既然如此,“战斗”仍将继续。新的 “战斗”从保卫牌楼开始。

梁思成:“今天我们认为无所谓的东西,也许二三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就感到很大的兴趣。”

梁启超的家风熏陶

梁思成拥有很多荣誉性头衔和职务,诸如 “最有才华的小美术家” “首屈一指的小音乐家” “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和“跳高王子”,以及 “美术编辑”“管乐队队长”“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坚分子等等,这些无疑表明梁思成在许多方面,都与其父梁启超那“兴趣甚多”的性格极为相似。

梁启超:“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家信:“思成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过于单调。”

下面我就以梁思成的素材来写一写近年北京的几道高考作文题。这里主要为大家呈现材料的运用,故而只写一个论述段,以便大家更容易抓住重点。

例题1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 “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例文

有的纽带连接着古与今,使我们于千百年之下,与历史相连,明确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譬如建筑,绝非遮风避雨之一用,更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寓所。北京胡同中的一砖一瓦,一头连接着眼下的车水马龙,一头连接着过去的风雨阴晴。新中国成立前,梁思成远涉山西的深山老林,探寻唐代古建筑佛光寺;新中国成立后,他反复呼吁保护北京城墙。他说:“今天我们认为无所谓的东西,也许二三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就感到很大的兴趣。”我想,这无非是要保护一根历史的纽带,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中被湮没,使得我们后来人在纽带的 “这一头”,清晰地感受 “那一头”的波澜壮阔,不要丢掉文化的根。


要点提示

“纽带”的特征是“联系”,因此在此论述段中,强调古建筑“一头连着……一头连着……”。其间引用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看法,证明古建筑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转回到“纽带”上,证明“纽带”连接古今的作用。

01

例题2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例文

青年之成长,绝无脱离时代之可能。一代新青年,必当投身其新时代,方能真正成就自我。20世纪20年代,文化界兴起“整理国故”的潮流。年轻的梁思成从国外归来,投身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保护之中。面对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经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如果中国学者想要研究唐代的建筑,只能到日本去”的狂妄论断,梁思成远涉深山老林,终于在山西发现保存完好的唐代佛光寺,震撼了国际建筑学界。而梁思成,不仅成为一代建筑大师,更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标杆。所以,青年人躲进小楼,独善其身,固然不恶;然而投身潮流,拥抱时代,方谓壮哉!

要点提示

有的同学看到此题中的“新”字,认为必须要举当下的例子。其实不然,任何一代青年,针对其生活的时代,都可谓 “新青年”,只要讲清楚其时代新在哪、其青年新在哪即可。本段点明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潮流是 “整理国故”,这是落实 “新时代”,随后举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建筑,凸显他融入时代,收获自我的成长。

以上的几段论述皆取材于梁思成不过行文各有侧重结合我们在论述篇中所讲,可知“一材多用”的关键,就在于根据题目、论点的需要,从不同的重点和依不同的逻辑来叙述事例。同样是梁思成,或引此事,或引彼事,根据题目灵活选取;而同样是发现佛光寺一事,在不同的论述段中叙述角度各有不同。只有对素材了解得足够多,掌握的信息足够丰富,素材的适用面才能扩大,运用效率才能提高,从而事半功倍。


阅读更多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