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974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抑郁、双相患者如何防止复发?高逆商是关键

02、考上清华、北大,就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03、父母常用的这3种方法,却是“反面教材”!

04、分4步走,逐步引导孩子塑造出高逆商

01、抑郁、双相患者如何防止复发?高逆商是关键

孩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后,不少父母付出了很大努力,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多了。

可是,很多大夫说抑郁、双相是“复发性疾病”,孩子现在是好了,后续会不会复发呢?

没复发过的孩子和父母可能没有切身体会,觉得那离自己挺远的。

但只要孩子复发过一次,父母就知道个中滋味了,所有的折磨、痛苦都重来一遍,甚至更严重,而且可能后面还会不断上演。

所以,抑郁、双相等的复发问题真的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患者、家属的头顶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此图为AI生成

到底怎么才能不复发?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

我们一直分享,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真正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患者遇到困难、挫折时,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叠加性心理创伤越积越多,病症就出现了。

可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孩子以后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人生在世,小波折、大风浪在所难免啊!

但父母要意识到,不是遇到困难挫折就一定会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这背后有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很多父母一直忽略的因素:

逆商(AQ)!

只有建立高逆商,孩子遇到打击时才不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收获成绩时也不容易飘,把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甚至变得越挫越勇,勇往直前!

02、考上清华、北大,就一定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很多父母很爱孩子,很想为孩子铺好路,但根本没有“培养逆商”的意识,反而选择了拼命“卷”表面的学习成绩。

但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甚至是清华、北大之后,就真的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不一定!要是他们逆商不足,反而会跌得很惨!

我们多次拿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来当反面教材,他真的太典型了。

他从小是学神,妥妥的高智商(IQ)人士。他的好多同学对他评价超高,说他人好、温和,这情商(EQ)也没话说。

可惜,他的逆商(AQ)实在太低了。他离开父母,远赴美国,遇到困难挫折时根本不懂得及时“复盘”,找找自己哪儿做得不对,赶紧自我提升。

他连承认自身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偏执型人格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一步步走上了杀妻的不归路。



陈立人出现在庭审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很多学霸,跻身名校之后优越感没了,大学的学习模式也变了,他们适应不了,不但不懂得自我提升,还抱怨“人间不值得”。

徐凯文说这些孩子是得了“空心病”,其实这背后也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错误地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有意义,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逆商。

这些学霸成绩好,往往都是因为父母铺好了路,他们按部就班、乖乖去做就行了。

他们没啥机会面对真正的人生挫折,更没机会学习从困难中作出理性的选择,学会自我反省、提升自己。

他们离开父母后,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冲突,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不断精神内耗,心态很快就崩了。

就算他们从名牌大学毕业了,最多也只能说履历比较光鲜。可社会的竞争远比大学校园更激烈,人际关系更“现实”、更复杂。

要是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遇到稍大点儿的困难就不知所措,又接受不了一时的失败,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具备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才是保持精神心理健康的关键;

而精神心理健康了,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归根到底,建立高逆商,才是预防复发、甚至是获得人生成功的底层逻辑!

03、父母常用的这3种方法,却是“反面教材”!

既然逆商(AQ)那么重要,父母怎么才能把孩子的逆商(AQ)值拉满?

先上反面教材。

其实现在很多父母也有意识了,他们知道教育孩子不能追求表面的成绩,而要先引导孩子具备高逆商。

但是,他们的方法跑偏了,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没苦硬吃”。

明星姜文直接把 6 岁和 4 岁的俩儿子丢到沙漠里,天天让他们出去拉练,美其名曰“锻炼意志”。

这简直是现实版的《抓娃娃》,明明是超级富翁,却非要装穷人、穷养娃,以为这样就能拔高孩子的逆商。

图片来源于电影《抓娃娃》

我不能说这种方法毫无好处,但是,它的风险非常高,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孩子“玩”坏了。

如今的生活条件那么好,如果父母还刻意让孩子吃苦,你以为是忆苦思甜,但实际上,孩子很可能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

他们很容易在“没苦硬吃”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痛恨父母,亲子关系被破坏。

要是父母演戏演得太逼真了,孩子真以为家里要破产了、一穷二白了,他们反而容易缺乏安全感,敏感自卑。

一系列操作下来,孩子的逆商不但没培养起来,反而出了精神心理问题,真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反面教材——盲目地追崇“富养女儿、穷养儿子”,没学到精髓,只学了个外表。

很多父母所谓的“富养女儿”,其实就是宠溺。女儿要啥就给啥,以为这样女儿就能自信起来,不被“渣男”欺骗。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反而很容易养出“拜金女”,只要男人给她们买奢侈品、包包、钻石,她们就认为这就是“对我好”。

至于“穷养儿子”,很多父母以为就是“匮乏式”教育,绝不能在物质上满足孩子,逼着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跟上面的“没苦硬吃”师出同门。

有些父母甚至更极端,但凡儿子有诉求,他们都不愿意满足,换着花样给孩子制造困难,以为这样就能养出钢铁硬汉。

其实,如果孩子的心理诉求、正常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反而会变得自卑、焦虑、敏感,在人际关系中斤斤计较,很“小气”。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阳光、坚强大男孩吗?恐怕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第三种反面教材:家长只会念经,不干实事。

很多家长以为全靠一张嘴,就能提高孩子的逆商,只要孩子遇到挫折,他们就开始念叨 “你要勇敢!”“你要坚强!”“别逃避,要积极面对!”。

这种“正确的废话”,父母偶尔讲讲还无伤大雅,但要是经常讲,孩子只会觉得烦透了。

而且,很多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的父母,都不是实干派。

他们自己遇到困难就逃避现实,甚至把锅都甩给别人,经常在家不是吐槽社会,就是抱怨体制。

这些父母压根儿没意识到,这种不理智的外归因模式,正一点点地导致孩子出现人格异常,跟父母一样出了事就怪别人,不断地积累愤怒。

如果愤怒从量变到质变,孩子情绪大爆发时,就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酿成悲剧!这“回旋镖”狠狠地扎到父母自己身上,令人后悔莫及!

04、分4步走,逐步引导孩子塑造出高逆商

避开了上面的反面教材之后,父母还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把逆商(AQ)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一个过程。

由于这篇文章属于“自我家庭治疗专栏”,主要是给抑郁、双相患者的父母看的。

以下就以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为例,分享引导他们建立高逆商的步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