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前面佛讲了六根其实非一非六,接着佛将告诉我们,六根是如何揽尘结根,从而分成六的。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译文」:佛说“由于明和暗等二种色尘,在妙觉圆明的本性中,引起湛然不动的本体,显发而为能见的见精。这个见精既发,仍复映现乎色,与色相结合而成为眼根(胜义根)。
眼根(胜义根)是眼目(浮尘根)的本元,名为清净四大所成,因胜义根而成浮尘根,名为肉眼之体,形如葡萄果实,浮现于外的四尘,流逸于色尘而显作用。”
「解读」:这是讲眼根是如何揽色尘而结根,也就是这里的「结色成根」。
前面我们讲过眼睛因明暗而有见,明时见明,见到一切事物;暗时见暗,此时则什么都见不到,只能见到一片黑暗。
如果离开明相和暗相,那还有什么东西可见呢?佛性本来没有能见和所见。
是因为一念妄动,结合明暗两种色尘,才有了能见和所见,所以是「结色成根」。
其实六根的每一根当中都有三个意思:见精、胜义根,浮尘根。
只是其它五根分别是:闻精、嗅精、尝精、觉精、知精。不过它们都有胜义根和浮尘根之分。
这里的「黏湛发见」,是因为佛性引明暗二相,从而发见,其实就是引发为见精,此见精是属于第八识的见分。
然后有见分,就一定要有相分;也就是有能见,一定会有所见。这个时候就是「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这个见精,对应外面的色尘,从而着取色尘,与这个色尘结合成根,这个根就是“胜义根”。所以「结色成根」的根,是“胜义根”。
这个“胜义根”是眼睛(浮尘根)的本元,所以叫“胜义根”为清净四大所成,故曰「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为我们的眼睛,形状犹如蒲萄,是色身上的,是四尘所成,这个就是“浮尘根”。因为此浮尘根是四尘所成,故曰「浮根四尘」。
由此可见,“胜义根”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浮尘根”是“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所以它们都还是属于色法,而不是心法。
可以把“胜义根”理解为感觉神经,所以“胜义根”虽然属于四大,但是其相非常微细,所以平常人的眼睛看不见,唯有圣眼、天眼,才能见到。
而“浮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器官,我们眼睛能看到东西,就是通过浮尘根这个眼睛,然后经过“胜义根”。
总的来说,见精是能见,然后见精「结色成根」,就是把四大妄色积聚成眼根,此根名「清净四大」,所以是“胜义根”。
然后进一步,依胜义根而成浮尘根,这就是我们的肉眼之体。它是四尘所成,并非清净四大所成的胜义根。
然后浮尘根的这个眼睛既然已经生成,一切色相聚见于眼,此时见精依托此根而出,与色尘相对,根随尘转,循色流转,火驰而不知返,终日驰骋于色尘之境,这就是「流逸奔色」。
此时根被尘所束缚,不能超越色尘,于是眼只能见,而不能闻,不能尝,不能嗅,不能觉,不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