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 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妈,您这辈子是真偏心啊!给弟弟两套房,给我就两万块钱?”
李兰冷着脸,捏着存折,心里五味杂陈。
可没想到到银行取钱时发生了变故。
李兰心头一紧,刚想问清楚,手机铃声突然响起。
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来电人,她眉头猛地一皱。
她的直觉告诉她,事情没那么简单……
李兰作为家中的长女,自小就肩负起了远超年龄的责任。
弟弟李强呱呱坠地时,李兰满心欢喜,却未曾料到,这份喜悦很快就被现实的落差所取代。
打小,母亲王秀芳对李强就宠爱有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只要李强一哭闹,母亲便会心急如焚地将他抱起,轻声细语地哄着,眼神里满是心疼与宠溺。
反观李兰,从懂事起,就被母亲使唤着帮忙干活。
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小小的她,跟在母亲身后,学着插秧、除草,稚嫩的小手被粗糙的农具磨出了水泡,又破了皮,疼得她直掉眼泪,可母亲只是淡淡地说:“忍忍就好,女孩子家,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行。”
回到家中,弟弟在一旁玩耍,李兰却得忙着扫地、洗碗、洗衣服,将家里的杂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时光匆匆,李兰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初中还没念完,母亲却在某一天,一脸严肃地把她叫到跟前,语气不容置疑地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啥?家里也需要你搭把手。你看看这家里家外,这么多活儿,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弟弟还小,也得有人照顾。”
李兰眼眶泛红,满心委屈,可她知道,在母亲面前,自己的抗争毫无意义,只能默默地收起书本,告别了校园生活。
而弟弟李强,在母亲的悉心呵护下,读书之路一帆风顺。
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学习用品总是崭新的,母亲还时常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李强也很争气,顺利考上了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母亲欣喜若狂,尽管家里一贫如洗,可她还是四处奔走,向亲戚朋友借钱,咬着牙把学费给他凑齐。
之后,逢人便夸:“强子有出息,将来可比他姐强多了!” 那骄傲的神情,仿佛全世界的光芒都汇聚在了她儿子身上。
18 岁那年,经人介绍,李兰嫁到了镇上。丈夫刘大柱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两人一合计,拿出多年的积蓄,开了家小小的餐馆。
餐馆面积不大,只有几张桌子,但他们用心经营,饭菜干净可口,价格也实惠,渐渐有了些回头客。
日子虽然不算富裕,每天起早贪黑,忙得不可开交,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有说有笑,和和气气,李兰觉得这样的生活也踏实满足。
母亲王秀芳依旧留在农村,守着那几亩薄田。
农忙时,她独自在田间劳作,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可她一想到儿子在省城有大好的前程,便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闲暇时,她就坐在门口,望着远方,盼着儿子出息,能衣锦还乡。
李强确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大学毕业后,凭借着自身的努力,顺利进入了省城的大公司。
在工作中,他勤奋刻苦,一路晋升,还娶了个条件不错的媳妇。
没过几年,就买了两套别墅,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母亲每次跟村里的人说起李强,总是满脸自豪,那眉飞色舞的样子,仿佛在讲述一个传奇故事:“强子是咱家的骄傲!瞧瞧,在省城站稳脚跟,还买了大房子,以后咱家里人可都跟着沾光咯!”
相比之下,李兰就如同被母亲遗忘在了角落。
在母亲的眼中,她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每次有人问起李兰,母亲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哦,她呀,就那样,在镇上开个小餐馆,能顾好自己就行。” 语气里没有丝毫的波澜,仿佛李兰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岁月无情,父亲因病去世,留下母亲王秀芳一个人在农村生活。
弟弟李强几次三番提议接母亲到省城住,可母亲却坚决不肯,皱着眉头说:“大城市住着闷,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吵得人心烦。我在这农村待惯了,邻里乡亲的,大家都熟络,住不惯城里。”
其实,母亲心里也清楚,儿子儿媳工作忙,自己去了也只会给他们添麻烦。
可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三天两头生病。
每次生病,都是李兰放下餐馆的生意,心急火燎地赶回农村。
她细心地照顾母亲,给母亲煎药、喂饭,陪母亲聊天解闷。
夜里,她就守在母亲床边,一有动静就赶紧起身查看。
而弟弟李强,每次都是打个电话过来,简单交代几句:“姐,妈就麻烦你照顾了,我这边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
之后便再无下文,仿佛母亲的病痛与他毫无关系。
李兰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她知道自己是长女,照顾母亲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继续在母亲和自己的生活之间奔波忙碌。
“姐,我工作忙,妈那边还得靠你多操心。”李强总是这样说,语气轻飘飘的,却让李兰不得不接下所有的麻烦。
王秀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摔了一跤后更是没办法下地了。
李兰把母亲接到家里,每天伺候吃喝,还得照顾餐馆里的生意,整个人忙得脚不沾地。
丈夫刘大柱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也偶尔埋怨几句:“妈天天念叨你弟,怎么不让他出点力?”
李兰总是笑笑:“妈年纪大了,说什么都随她吧。”
每次母亲接到弟弟的电话,总是乐得嘴都合不拢,可电话挂了,她又开始念叨:“强子压力大,省城生活不容易,他媳妇又娇气,家里全靠他撑着。”
李兰听多了这些话,心里不免酸楚。
明明自己才是伺候母亲最多的人,可母亲的心始终偏向弟弟。
即便如此,她还是尽心尽力,没让母亲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
弟弟依然每年只在春节回来一趟,短短待上一两天就匆匆离开。
每次走时,母亲都会抹着眼泪说:“强子太忙了,回不来也是没办法。”
而李兰在一旁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却从不与母亲争辩。
去年底,母亲的病情急转直下,医生告诉家人,恐怕撑不了太久了。
临终前,王秀芳拉着李兰的手,把一张存折塞进她手里:“兰儿,这两万块钱是妈留给你的。强子那边,妈给了他两套房子……你这几年照顾妈,辛苦了。”
听到“两万块”这个数字,李兰一阵心寒。
她想说点什么,可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最终只是默默点了点头,把存折攥在了手里。
母亲走后,弟弟倒是满脸轻松,甚至当着李兰的面调侃:“妈这次可偏心了,房子都留给我了,姐你就不生气?”
李兰强忍住心里的酸楚,没有和他多说什么。
母亲的丧事处理完后,李兰拿着存折来到银行,准备取出那“两万块钱”。
虽然心里对这个数字多少有些不满,但她也不想再计较太多,母亲毕竟是母亲,给什么都该感恩。
银行柜台前,职员接过存折,敲了几下电脑,然后猛地抬头看了李兰一眼,表情变得有些复杂:“您……确定要取这笔钱吗?”
李兰一愣,心头一紧:“怎么了?有问题?”
职员迟疑了一下,缓缓地把屏幕转向她,似乎在等待她的反应。
李兰看着屏幕上的信息,脑子里“嗡”地一声炸开了。
整个人僵在原地,连存折都差点掉到地上。
这时,她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熟悉的名字。
李兰拿起手机,手指颤抖着接通,刚“喂”了一声,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
听着话筒里传来的话,李兰的手越攥越紧,眼里涌出一丝震惊和不可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