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5年4月6日
预计阅读
3分钟
小长假接近尾声,越来越卷的艺术圈,倒逼市场与创作不断深化。高古轩再度展出德库宁,深化对艺术家形式语言传承的研究,并展开研讨会;瑞典顶尖科研机构开放艺术实验室,为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助力。与其在卷海翻腾,还是回到艺术本身才是长期主义。
·四位青年艺术家的“几处”
·逃离“信息病”的集体隐居
·1980s-1990s的当代艺术
·大卫·霍克尼海报被撤
·许杰4月14日卸任馆长
·高古轩再议德库宁语言
·ESS积极推动新艺术流派
四位青年艺术家的“几处”
4月3日至4月30日,艺术家群展“发烫的几处”在蔡锦空间举办。四位参展艺术家年龄范围从1995年到2003年,除了沈靖皓,李松泽、刘思彤、王小艾均为中央美术学院在读状态。作品以影像、装置与场地互动创作的形式,呈现了青年一代对于媒介和感情、时代的多维思考。
展览并未以区域做划分,而是根据空间结构确定作品位置。王小艾的《不能告诉你》将空间内标志性的、不可移动的老机器作为“树洞”,邀请公众共同将“秘密”纸条插入其中,这是当代人之间隐秘且微妙的交流。
李松泽探索物质与感知之间潜藏的力量,从符号与形态中汲取养分,超越表面的具象,聚焦于那些难以言喻的、存在于形态背后的深层能量;刘思彤的《一刀两断》通过断头台与爱心符号的强烈反差,一个充满悖论的视觉与行为场域得以构建;沈靖皓过去几年的创作,围绕着表演性、影像媒介、乡村叙事和性别研究展开。
逃离“信息病”的集体隐居
你有多久没看过一次完整的日落了?无休止奔涌的高速信息流塞满了我们的生活,让触手可及的真实沦为无暇捕捉的过客。2025年4月5日,由嘉源海美术馆策划并主办的特别展览《陈轴:归隐图》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6月29日。
本次展览由艺术家陈轴发起,邀请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参与,通过一场独特的隐居实验记录,探寻人与信息时代的相处边界。在“归隐图”中,陈轴认为当今时代的“信息病”如同一场新型瘟疫,抽空了人们的精力,也遮蔽了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倡导以“归隐”的方式从纷繁资讯中抽身,以默静之姿重新体悟生活的纯粹。
为此,陈轴将美术馆改造成一个可实际生活的“家”,一个独特的“安静游乐场”,包括茶室、厨房、卧室、户外步道等空间。展览中将展出这段隐居生活所留下的日记、影像和物件。这里没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所有参观者被鼓励去观看、抚摸和参与,通过体验断网、止语,在隐居空间里感受生活最本真的样貌。持有“一晚隐居票”的观众,可以亲身参与进这场集体创作,在闭馆后留宿馆内,度过一夜半日的深度隐居,进一步探索个体在信息断联中的情绪回响。
1980s-1990s的当代艺术
3月30日至6月15日,由唐昕担任艺术总监,许崇宝、胡昊、阮晶京担任策展人的展览“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在泰康美术馆展出。展览汇聚42件泰康收藏珍品,展厅内设置了多处打卡点,颇具复古风格的“报刊亭”“复古照相馆”与“情绪留影角”都是不可错过的互动体验。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多元面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是艺术实践,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于是这一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归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
展览还展出了两件极具意义的特殊展品:亚当·斯密首版《国富论》与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两件展品如同时空胶囊,标记着1980年代思想启蒙与19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这两件展品可以与所有代际的观者对话,在“人文”与“市场”的纠缠中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十年。
大卫·霍克尼海报被撤
近日,大卫·霍克尼个展“大卫·霍克尼25”海报被法国巴黎地铁站撤下。这场将于4月9日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开幕的展览,海报中艺术家手持香烟的照片违反了禁烟规定。这位86岁的艺术家表示,自画像《戏中戏与吸烟的我》同样包含吸烟形象却可以展出,而40年来3位劝他戒烟的医生都已去世。
· 5 ·
许杰4月14日卸任馆长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将于4月14日卸任,继任馆长李素英将接手这座全美规模最大的亚洲艺术机构。在长达17年的任期中,许杰作为首位执掌美国大型艺术博物馆的华裔馆长,任内推动博物馆完成1亿美元扩建,新增安杰利科·山崎展馆,馆藏增至2万件,捐赠基金达8500万美元。据了解,此后他将继续参与美国亚太裔国家博物馆筹建工作,并在2025成都双年展中与艺术史家吕澎共同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 6 ·
高古轩再议德库宁语言
4月15日至6月14日,高古轩画廊纽约切尔西新空间将推出威廉·德库宁个展“无尽绘画”,这是高古轩第六次为德库宁举办个展,首次展览是在1987年。展览汇集艺术家1944年至1986年的24幅油画代表作,以及两件雕塑作品,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借展的《无题V》和近三十年来首次室内展出的巨型青铜雕塑《站立人像》。
策展人通过对比其1980年代作品与早期立体主义风格创作,揭示出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形式语言传承——从1930年代的几何构型到晚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肢体符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作于1986年的《无题XIV》与同名雕塑形成跨媒介呼应,展现出艺术家“永不完成”的创作哲学。
· 7 ·
ESS积极推动新艺术流派
位于瑞典隆德的科研机构欧洲散裂中子源(ESS)正式投入运行,并积极推动艺术与科学跨界研究。ESS是全球最强大的中子研究设施之一,该设施不仅将推动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医学研究,还特别设立艺术与科学融合实验室,邀请艺术家利用中子成像技术探索新的创作形式。ESS的科学总监表示,这一项目将“重新定义科学与艺术的边界”,未来可能催生全新的艺术流派。
文字|艺术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