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已迈入了第十个年头,中老铁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已成为澜湄区域互联互通的典范。日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携手举办的2025“澜湄周”之“共话澜湄铁路暨魔都牵手古都”活动举行。
铁路为媒: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的“应用创新”品牌
自2011年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依托轨道交通学科优势,深度参与中老铁路勘察设计与技术攻关;2017年,两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跨国教育合作新征程。2021年6月,“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揭牌,标志着中老铁路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2024年9月,中老工程师学院和国际教育“天佑学堂”正式成立,首创跨国产教融合模式,打造“铁路+文化”育人体系。
此次澜湄周活动是中老工程师学院成立后首次在老挝举办。据悉,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为中老铁路成建制培养本研层次高级铁路技术人才的高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已累计为老挝培养铁路高级技术人才超60人次,其中10余人已成长为中老铁路技术骨干;通过“铁路+教育”创新,组织线上线下研修项目覆盖老挝政府官员、工程师及民众万余人次,将上海的教育经验转化为澜湄区域的发展动能。
座谈会上,老挝籍铁路员工陈思的成长故事令人动容。作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深情回顾了从一名普通留学生到中老铁路技术骨干的蜕变历程:“中方师傅用画图、示范甚至肢体语言,耐心教会我们技术。如今,我能独立完成道岔维护,看着家乡因铁路而繁荣,这就是中老友谊最真实的写照。”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铁路互联,民心相通”的深刻内涵。
文化交融:“天佑学堂”工程播撒友谊种子
如果说铁路是连接两国的“钢铁纽带”,那么文化则是浸润民心的“柔软力量”。活动中,“天佑学堂”民心相通工程正式启动,成为深化中老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琅勃拉邦苏发努冯大学图书馆内,中老嘉宾共同为“天佑书坊”揭牌。“天佑书坊”汇集来自中老两校的学科特色书籍、地方文化书籍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书坊”意味着不局限于“书房”,将以中老铁路为媒介,联合老中公司等企业,拓展国际化产教融合新内涵,搭建世界各国跨文化对话与合作的桥梁。活动现场,中老青年教师接过“天佑田野调查实践队”旗帜,两国师生将携手开启跨境实践探索之旅。
从黄浦江畔到湄公河岸,书坊内还专设了“上海图书角”,上海市代表团向老方赠送了一批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的精选书籍。中老双方共同绘制了一幅象征友谊的长卷——高铁飞驰,串联起上海陆家嘴的摩天楼群与琅勃拉邦的千年古都,寓意“双城”因铁路而紧密相连,因文化而心心相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表示:“中老工程师学院和天佑学堂不仅是教育合作的创新载体,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实践基地。未来将聚焦‘小而美,实而精’项目,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国际协作项目和民间交流平台,让中老友谊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铁路+”赋能:两国青年共绘澜湄合作新图景
青年是澜湄合作的未来,创新是深化合作的动力。此次“澜湄周”活动通过“铁路+”模式,打造了一系列面向青年的交流项目,为澜湄区域互联互通注入新活力。
“书坊”初期将以中老铁路为媒介,深入开展“铁路+”“+铁路”等系列活动,搭建中老青年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的桥梁,拓宽视野、增进理解。未来,“书坊”将进一步吸引世界各国青年加入中老青年交流队伍,推动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活力。
“澜湄周”活动期间开展的“双城迹之魔都牵手古都”历史文化建筑展览,通过影像与实物,展现上海与琅勃拉邦两座城市对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创新;中老青年还将携手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青年通过云端连线,探讨开展铁路互联互通民间科普创意设计、故事寻访、青年对话等开展“铁路汉语桥”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和澜湄合作故事;依托两校民心相通品牌项目开展“寻访澜湄铁路”研学实践,让青年们深入铁路沿线开展田野调查,用脚步丈量合作成果,用镜头记录发展变迁。
“我们希望把天佑学堂探索出更多内涵,成为教育和民心相通工程融合的品牌。借助琅勃拉邦国际化特色,吸引更多澜湄青年参与铁路建设与文化互动。”老挝苏发努冯大学校长维拉•阿诺拉谈到。
中老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代表钟思城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珍惜在‘家门口’的学习机会,未来像学长学姐一样,成为中老铁路的守护者与友谊的传播者。”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心联通”,从文化交融到“铁路+”青年同行,这场跨越山河的对话,不仅见证了“魔都”与“古都”的深情相拥,更擘画出澜湄区域互联互通、民心相通的璀璨未来。正如陈思所言:“这条铁路让不同梦想的人相聚,而我们,正是续写故事的人。”
原标题:《申城牵手古都,跨越山河的“双向奔赴”》
栏目主编:王嘉旖 文字编辑:单颖文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