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彦

创造更多安全、舒适、绿色、人文的新空间,需要城市管理者将精细治理覆盖每一处

上海市长宁区将中环桥下空间改造为体育公园,开辟篮球场、儿童活动场等,成为周边居民的健身“主场”;江苏苏州在广济南路地铁站开设食堂,将地下空间打造为便民生活枢纽;贵州贵阳将印刷厂旧厂房改造提升为自习室等,提供舒适体验……越来越多的城市边角地悄然升级,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天地。

闲置空间的华丽转变,折射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自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4万多个……这些新增的“健身场”“便民圈”,不少来自零散的城市边角地。实践证明,只要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城市边角地也有大用途。

越是细微处,越见真功夫,空间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改造。很多闲置空间面临开发难度大、公益属性强、盈利周期长等困境;有的废弃厂房、老旧小区改造存在权益归属难、更新成本高等深层矛盾;一旦更新改造的功能定位与居民需求错位,还可能加剧资源浪费……种种客观限制,使空间改造充满不确定性,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城市在不断更新中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创造更多安全、舒适、绿色、人文的新空间,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城市管理者将精细治理覆盖每一处。在改造设计阶段,多倾听民意,通过“服务覆盖率”“空间利用率”“居民需求调查”等指标进行综合研判。在后续管理上,引导社会资本、专业团队参与,创新公共服务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提高场地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微改造”“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期待更多城市边角地惊艳亮相,让幸福感在每个街角蔓延生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8日 13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