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耶律楚材集
著者:(元)耶律楚材 著 刘晓 解读
定价:65.00元(精装),45.00元(平装)
ISBN:978-7-5013-7511-0(精装)
978-7-5013-7512-7(平装)
装帧:精装/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大蒙古国时代杰出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与诗人。《湛然居士集》是耶律楚材的诗文集,共14卷,该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典籍。本书选编《湛然居士文集》中的诗文200篇加以解读,注释详尽明了,通俗易懂。结合耶律楚材的生平和所处时代,介绍其诗文的内涵和特点,反映耶律楚材不同时期的文学和政治思想。
作者简介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大蒙古国时代杰出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与诗人。他大力推动汉法改革,构建“以儒治国”的方略,对元朝的各项发展及治国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刘晓,1970年生,山东烟台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元史、中国法制史。著有《耶律楚材评传》(独著)《元代文化史》《元典章》。
内页欣赏
导读(节选)
一、作者生平简介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义州弘政(今辽宁义县)人。大蒙古国时代杰出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与诗人。
耶律楚材出身显赫,祖先可追溯到辽朝建立者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突欲),是为楚材八世祖。耶律倍本为皇储,阿保机在天显元年(926)消灭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后,于当地建东丹国,封耶律倍为王,号“人皇王”。不久,阿保机去世,在母亲支持下,弟弟耶律德光(太宗)夺取皇位,备受打压的耶律倍无奈之下浮海投奔后唐,天显十一年(936)后唐灭亡前夕被末帝李从珂杀死。
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兀欲),后为辽朝皇帝——世宗,此后除穆宗外,辽朝皇位传承尽出耶律倍一系。耶律倍次子娄国(勉辛),为世宗同母弟,也是楚材七世祖。他在天禄五年(951)世宗被杀后,手刃蔡割,为兄长报仇。辽穆宗即位后,娄国官南京留守、政事令,后因谋反在应历二年(952)被杀。
娄国死后被辽穆宗葬“绝后之地”,但似未影响后世子孙繁衍。据宋子贞撰耶律楚材神道碑,“娄国生将军国隐,将军生太师合鲁,合鲁生太师胡笃,胡笃生定远大将军内剌,内剌生银青荣禄大夫、兴平军节度使德元”,以上诸人分别为楚材六世祖、五世祖、高祖、曾祖、祖父。大概内剌、德元父子在世时,辽朝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亡。内剌衔定远大将军为散官,有可能是赠官,也即内剌终身未仕,因子德元仕金,始获赠官。德元早年无子,过继族弟聿鲁子履为己子,是为耶律楚材生父。耶律履(1131—1191),字履道,晚号忌言(一作忘言)居士。《金史》有传,传世又有元好问所撰墓志。历仕金世宗、章宗朝,位列宰执,累官尚书右丞。谥文献。
从应历二年(952)耶律娄国被杀到明昌二年(1191)耶律履去世,中间240 年,耶律家族共历国隐、合鲁、胡笃、内剌、德元、履六代,平均40年一代,比通常认为的 20 年一代显然相差很多。
耶律楚材有诗追述祖先丰功伟绩云:
赫赫东丹王,让位如夷伯。藏书万卷堂,丹青成画癖。
四世皆太师,名德超今昔。我祖建四节,功勋冠黄阁。
先考文献公,弱冠已卓立。学业饱典坟,创作乙未历。
入仕三十年,庙堂为柱石。重义而疏财,后世遗清白。
其中“赫赫东丹王”指耶律楚材八世祖耶律倍。“让位如夷伯”借伯夷、叔齐故事喻指耶律倍让位弟弟德光。“藏书万卷堂”指耶律倍在医巫闾山顶建望海堂,藏书万卷。“丹青成画癖”则是对耶律倍绘画艺术的赞誉。“四世皆太师”或分指楚材七世祖娄国、六世祖国隐、五世祖合鲁、高祖胡笃。“我祖建四节”则指楚材祖父德元,他大概曾四任节度使,故称“四节”。“先考文献公”以下,讲的是父亲耶律履。
耶律履有三子,长子辨才,次子善才,三子即楚材。耶律楚材的名与字,神道碑与《元史》本传都认为是出生后由父亲耶律履取的。耶律履精通术数,尤其是《太玄》。耶律楚材出生后,他私下对人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因此取《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为新生儿取名楚材字晋卿。这个故事揭示出楚材、晋卿的用典出处,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否出自耶律履的主意,却大有可疑之处。首先,古人出生,往往只取小名。大名尤其是表字,多在成年后,为示郑重,往往还会专门请高人为之,并写一篇字说之类的文章。耶律楚材甫一出生就名、字全有了(次年耶律履即去世),明显有悖常理。其实,耶律楚材次兄善才,据元好问撰墓志,“讳思忠,字天祐,以小字善才行”。由此推断,楚材(楚才)起初应是小字才对。其次,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六月二十日,当时金朝正值“大定明昌五十年”的太平盛世,耶律履是否真会预见到金朝要灭亡,儿子又会投降异国,也很成问题。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耶律楚材两位同父异母哥哥,分别名辨才与善才,按同辈取名习惯,楚材应叫楚才更合理。其实,元好问在给耶律履及辨才、善才撰写墓志时,仍将楚材写作楚才。耶律楚材《西游录》《玄风庆会录》等著作署名,也莫不如此。因此,早有学者怀疑楚材原作楚才。其实,何止名与字,就是耶律这个姓氏,在耶律楚材生前是否用过,也不无疑问。耶律楚材出生后不久,契丹姓氏耶律,就被金廷下令改作移剌。目前所见《湛然居士文集》署名,最晚为 1235 年四月《万松老人〈万寿语录〉序》,题曰“湛然居士漆水移剌楚才晋卿”,此时据其去世已不足十年。因此,耶律楚材生前所用姓名,应以自己的署名“移剌楚才”为准,从移剌楚才到耶律楚材的转变,应是较晚才发生的事。
出身金朝显宦之家的耶律楚材,十七岁以宰相子得试补省掾,任尚书省令史。考满,出任开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同知。此时,金朝正值卫绍王在位期间,国运已开始由盛转衰。大安三年(1211),蒙古对金发动大规模进攻。金军接连失败,战事吃紧。当年七月,蒙古进至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与完颜承裕率领的金军主力40万相遇。完颜承裕畏敌如虎,率众逃跑,结果在浍河川(今河北万全南)被蒙古军追及,金军溃败,40万大军尽没于此。蒙古随后连陷宣德、德兴等地,先锋哲别突入居庸关,前锋一直打到中都城下。此时,大概正值耶律楚材接到开州同知任命之际,因当时中都城业已戒严,城内到处一片恐怖气氛,连赶来给他祝贺送行的人都没有。
至宁元年(1213)八月,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胡沙虎)发动政变,废杀金帝,改立宣宗,改元贞祐。次年三月,宣宗向蒙古求和,蒙古北撤。五月,宣宗举国南迁汴京,史称“贞祐南迁”。临行前,宣宗对中都留守官员做了安排,任命完颜承晖(福兴)为行尚书省右丞相兼都元帅,与左丞抹燃尽忠等辅佐皇太子完颜守忠留守中都。接受任命后,完颜承晖上表奏请耶律楚材为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宣宗迁都汴京后,蒙古以金人败盟为口实,再次大举南侵,中都很快陷入包围之中。在此期间,金廷多次组织援军北上,但“终无一兵至中都者”。重兵围困下的中都很快出现饥荒,“绝粒六十日”,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象。在此艰苦环境下,耶律楚材虽“执菜根蘸油盐,饭脱粟”,依然“守职如恒”h。一年后,贞祐三年(1215)五月,中都城陷,完颜承晖饮药自杀。
金朝士大夫谈禅风气甚浓,围城中苦苦挣扎的耶律楚材,开始寻求佛教上的精神慰藉。在大圣安寺澄公和尚的引介下,他拜报恩寺万松行秀为师,开始参禅生涯。万松行秀为曹洞宗高僧,曾受金章宗礼遇,住中都仰山栖隐寺,“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辨才无碍”,是当时华北佛教界很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耶律楚材拜师后,“受显诀于万松。其法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j。后被行秀认可,取名湛然居士从源。
太祖十三年(1218),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征召北上,开始其人生的重大转折。成吉思汗一见到他,就说:“辽与金为世雠,吾与汝已报之矣。”耶律楚材的回答出人意料:“臣父祖以来皆尝北面事之,既为臣子,岂敢复怀贰心,雠君父耶!” 这一回答让成吉思汗非常满意。耶律楚材相貌特殊,尤其是胡须很长,“髭髯垂到腰间”,而当时“鞑人少髯,故胡多必贵也”l,因此在蒙古人眼中,耶律楚材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被称为“吾图撒合里”,也即长髯人的意思。
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征召时,正赶上蒙古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将其“处之左右,以备咨访”m,大概是因其精通占卜之术的缘故,用耶律楚材自己的话讲,就是“自天明下诏,知我素通蓍”。随成吉思汗西征期间,耶律楚材到过许多地方,见闻日广,并认识了不远万里前来觐见成吉思汗的全真教领袖丘处机。他后来写的《西游录》就是记载这段特殊经历的。
太宗元年(1229)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的政治抱负得以全面施展。此事缘于蒙古人不知如何治理汉地,窝阔台汗一名近侍别迭甚至建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趁机对窝阔台汗说:“夫以天下之广,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为耳,何名无用哉?”他向窝阔台汗介绍了“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并保证“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石”。半信半疑的窝阔台汗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中原地区的赋税大权尽归耶律楚材之手。太宗二年(1230)十一月,在其筹划下,蒙古在中原设立十路征收课税所(燕京、宣德、西京、太原、平阳、真定、东平、北京、平州、济南),负责各地赋税征收。征收课税所借鉴了金朝转运司的经验,“举近世转运司例,经理十路课税,易司为所,黜使称长”。首批任命的课税所官员,均由经验丰富、极天下之选的文人担任,这在蒙古政权还是首次。第二年,耶律楚材承诺的银、绢、粟如数送到,令窝阔台汗对其刮目相看。窝阔台汗很快在太宗三年(1231)八月下令成立中书省,由必阇赤(书记)耶律楚材、粘合重山、镇海等具体负其责。
目 录
滑动查看全部目录
导 读
一、作者生平简介( 1 )
二、著述( 10 )
三、文学地位( 16 )
四、历史价值( 18 )
五、现实意义( 22 )
耶律楚材集
卷一 ( 31 )
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 31 )
和平阳王仲祥韵( 33 )
和李世荣韵( 36 )
鹿尾( 38 )
过金山用人韵( 39 )
和裴子法韵( 41 )
和许昌张彦升见寄( 46 )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七首( 48 )
其一( 48 )
和孟驾之韵( 50 )
和陈秀玉绵梨诗韵( 53 )
卷二 ( 55 )
和移剌继先韵二首( 55 )
其一( 55 )
过阴山和人韵( 56 )
其一( 56 )
其二( 58 )
其三( 59 )
其四( 60 )
再用前韵( 61 )
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二首( 63 )
其一( 63 )
过济源和香山居士韵( 65 )
赠李郡王笔( 67 )
和杨居敬韵二首( 68 )
其一( 68 )
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 69 )
其一( 69 )
其二( 70 )
王屋道中( 71 )
卷三 ( 73 )
和解天秀韵( 73 )
和王巨川韵( 74 )
释奠( 75 )
和移剌子春见寄五首( 77 )
其一( 77 )
其二( 77 )
其三( 78 )
其四( 78 )
其五( 78 )
寄移剌国宝( 80 )
和景贤韵三首( 81 )
其一( 81 )
其二( 81 )
其三( 81 )
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 83 )
其一( 83 )
过夏国新安县( 84 )
再用韵感古( 85 )
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士大夫韵( 86 )
和李德修韵( 87 )
卷四 ( 89 )
再用韵纪西游事( 89 )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十诗( 90 )
其二( 90 )
寄贾抟霄乞马乳( 91 )
爱子金柱索诗( 92 )
还燕和吴德明一首( 93 )
和宋子玉韵( 94 )
和李邦瑞韵二首( 95 )
其一( 95 )
其二( 96 )
和邦瑞韵送奉使之江表( 97 )
祝忘忧居士寿( 98 )
和琴士苗兰韵( 99 )
和武川严亚之见寄(100)
其四(100)
己丑过鸡鸣山(101)
卷五 (103)
赠蒲察元帅七首(103)
其一(103)
其二(103)
其三(104)
其四(104)
其五(104)
其六(104)
其七(105)
庚辰西域清明(107)
用盐政姚德宽韵(107)
和薛正之见寄(109)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109)
其一(109)
其二(110)
其三(110)
其四(110)
其五(111)
其六(111)
其七(111)
其八(111)
其九(112)
其十(112)
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114)
其一(114)
其二(115)
其三(115)
其四(115)
河中游西园四首(116)
其一(116)
其二(117)
其三(117)
其四(117)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118)
其一(118)
其二(119)
其三(119)
其四(119)
其五(120)
过闾居河四首(121)
其一(121)
其二(121)
其三(122)
其四(122)
感事四首(123)
其一(123)
其二(124)
其三(124)
其四(124)
壬午元日二首(126)
其一(126)
其二(126)
西域家人辈酿酒戏书屋壁(127)
用薛正之韵(128)
卷六 (129)
西域河中十咏(129)
其一(129)
其二(129)
其三(130)
其四(130)
其五(130)
其六(130)
其七(131)
其八(131)
其九(131)
其十(132)
寄巨川宣抚(133)
寄南塘老人张子真(135)
观瑞鹤诗卷独子进治书无诗(136)
寄德明(138)
才卿外郎五年止惠一书(139)
寄用之侍郎(140)
寄仲文尚书(142)
谢王清甫惠书(143)
思亲二首(144)
其一(144)
其二(144)
思亲用旧韵二首(145)
其一(145)
其二(146)
再过西域山城驿(147)
辛巳闰月西域山城值雨(148)
十七日早行始忆昨日立春(148)
是日驿中作穷春盘(149)
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150)
乞车(151)
戏作二首(152)
其一(152)
其二(153)
过太原南阳镇题紫微观壁三首(154)
其三(154)
和薛正之韵(155)
卷七 (156)
和李茂才寄景贤韵(156)
除戎堂二首(157)
其一(157)
其二(157)
寄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159)
其四(159)
其五(159)
和北京张天佐见寄(160)
和高冲霄二首(162)
其二(162)
过金山和人韵三绝(162)
其一(162)
其二(163)
其三(163)
和王巨川题武成王庙(164)
又一首(165)
过天山和上人韵二绝(166)
其一(166)
其二(166)
题古并覃公秀野园(167)
和高丽使三首(168)
其一(168)
其二(168)
其三(168)
和武善夫韵二首(170)
其一(170)
其二(170)
赠辽西李郡王(171)
西域尝新瓜(172)
卷八 (173)
醉义歌(173)
苗彦实琴谱序(174)
答杨行省书(177)
进《西征庚午元历》表(179)
《西游录》序(183)
《辨邪论》序(186)
寄赵元帅书(189)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193)
燕京崇寿禅院故圆通大师朗公碑铭(197)
贫乐庵记(201)
燕京大觉禅寺创建经藏记(204)
卷九 (209)
和王正夫韵(209)
次云卿见赠(210)
继宋德懋韵三首(211)
其一(211)
其二(211)
其三(212)
和平阳张彦升见寄(213)
戏陈秀玉并序(215)
卷十 (218)
扈从冬狩(218)
谢西方器之赠阮杖并序(219)
扈从羽猎(224)
狼山宥猎(225)
再过太原题覃公秀野园(226)
寄妹夫人(228)
和少林和尚英粹中《山堂》诗韵(229)
卷十一(231)
用张道亨韵(231)
答聂庭玉(236)
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并序(237)
弹《广陵散》终日而成因赋诗五十韵并序(238)
吾山吟(241)
转灯(242)
卷十二(245)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245)
赠高善长一百韵(254)
为子铸作诗三十韵(262)
卷十三(265)
《楞严外解》序(265)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271)
《释氏新闻》序(274)
屏山居士《金刚经别解》序(277)
书《金刚经别解》后(280)
贾非熊修夫子庙疏(281)
重修宣圣庙疏(282)
和公大禅师塔记(283)
寄万松老人书(286)
万松老人《万寿语录》序(289)
卷十四(293)
赠景贤(293)
和景贤赠鹿尾二绝(294)
其一(294)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294)
子铸生朝润之以诗为寿予因继其韵以遗之(299)
屏山居士《鸣道集》序(301)
用梁斗南韵(305)
送燕京高庆民行(306)
和赵庭玉子贽韵(307)
赠东平主事王玉(308)
周敬之修夫子庙(309)
云中重修宣圣庙疏(310)
寄光祖(311)
送德润南行(312)
和太原元大举韵(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5)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经典普及编辑室
供稿 | 于浩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