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山水半彭州”
这座地处成都平原北缘的城市
自秦汉设县以来
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
从唐代杜光庭的“池凝寒镜贮秋光”
到清代李调元的“牛心山下花如斗”
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了近千篇诗文
构成了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廊
如今循着斑驳的诗碑与泛黄的典籍
我们得以触摸那些或已消逝
或仍鲜活的彭州胜景
在文字与实景的交叠中
感受历史长河冲刷出的文明肌理
山水形胜:凝固在诗句中的地质奇观
“四里坡而下,有洞泉淙淙。转腹细若螾,出口奔如龙。”李调元《小鱼洞》用五联十句完整勾勒出喀斯特地貌奇观,诗中“悬崖崷崪处,喷薄溅蓊茸”的激流,与今日小鱼洞的地理特征完全吻合。这位清代蜀学大家曾任广东学政,却对故乡巴蜀山水情有独钟,其《童山诗集》收录彭州风物诗达二十余首。
丹景山的层峦叠嶂在五代前蜀徐太后笔下更显神秘:“风巧解吹松上曲,蝶娇频采脸边脂。”这位执掌朝政的女诗人,将金华宫道观所在的牡丹山谷,描绘成“好把身心清净处”的修真秘境。而清代顾复初“绿阴三十里,谷鸟午犹眠”的记述,则印证了此处生态系统的千年延续,如今那“三十里翠廊”仍是丹景山景观之一。
梵刹道观:香火与墨香交织的信仰图谱
唐代道教宗师杜光庭在《题鸿都观》中留下完整修道感悟:“亡吴霸越已功全,深隐云林始学仙。鸾鹤自飘三蜀驾,波涛犹忆五湖船。”这位编纂《道藏》三千卷的“扶宗立教大师”,晚年隐居漓沅治(今葛仙山),其笔下的“双溪夜月明寒玉”至今仍是道教标志性景观。
北宋文豪苏洵为龙兴寺所作的《彭州圆觉禅院记》,以“居斯乐,不乐不居也”的哲学思考,记录下这座禅院的重建历程。文中特别强调“保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凸显其“文以载道”的创作观。龙兴寺一度称为圆觉禅院,如今这座古寺,正应和了诗文的沧桑咏叹。
九峰山的禅意,在清代诗僧含澈笔下的《登九峰半山题祖师殿》里层层递进:“松枯云护藓,泉滴石沉池。老佛怀明本,高僧忆大隋。”这位主持昭觉寺二十年的高僧,用“行行山雨至,中道转迟迟”的行走体验,将修行境界与自然气象完美融合。
文脉传承:地标与永恒诗心的对话
据《彭县志》以及清代光绪年间彭县城池图等文献所记载,在彭州历史上有着多个历史文化地标,其中南京、北塔、东湖、西海尤为突出。“东湖春水对西湖,仿佛山阴祓禊图。”李调元笔下的东湖,曾是一处蜀中胜景。其《东湖》后联“昔日楼台今已圮,茂林修竹有还无”的怅惘,恰成彭州古城变迁的缩影。如今原址仍可窥见当年“曲水流觞”的风雅。
“磴道横烟没”“双嶂蒙椒樾”——晚清学者王闿运在《访天彭阙因至丹景山》中留下的诗句,恰为今日湔江出山口“天彭门”与丹景山的地理关联写下注脚。这座古称“天彭阙”的天然关隘,作为古蜀文明的地理坐标,两山夹江如巨门洞开的地理奇观,自古便是文人探幽访胜的必经之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托身既已高,诸物夐自绝”的登临感悟——当游客驻足丹景山,俯瞰平畴沃野的景致时,与晚清诗人“观于树外影,始见人世阔”的视角竟完全重合。
这些诗文不仅是历史档案
更是激活文化记忆的密码
李调元“好山依旧夕阳多”的咏叹
在今日牡丹大道晚霞中依然鲜活
苏洵“居斯乐”的哲学
正在乡村振兴中演绎新的篇章
那些消失的北塔、东湖
因诗句的承载而获得永恒生命
现存的丹景山、小鱼洞等名胜地名
则因古今诗文的叠加更具文化纵深
这座“诗城”的奥义
恰在于此
当地理空间与文学记忆共振
便成就了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362期
文字:刘代萱
图片:张勇 乔刚 胡胜 品鉴彭州
编辑:刘代萱 责编:邓茹月 编审:祁文静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