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唐珙写了一首名为《题龙阳县青草湖》的七言绝句,诗云: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因为诗风清俊、灵动,特别像李白的风格,再加上末句“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浪漫,在中国文坛走红六百余年。



清代时期文人聚会时,士大夫们经常互相提到这一名句,并对作者瑰丽的想象力赞不绝口,然而大家无一例外地把这首诗当成是“唐人所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的陈永正才发表文章指出这首诗的创作者是元朝人。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张冠李戴”的结果呢?事情还得从清军入关,康熙称帝后说起。

一、《全唐诗》的编撰背景

当时康熙为了缓和汉满之间的矛盾,达到统一教化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文教措施,其中就包括修撰《全唐诗》。

原来古代中国文学以诗歌为最高级的表现形式,而古诗公认成就最高的朝代,就是唐朝。于是康熙就打算通过收集、整理散佚在民间的唐诗,表明朝廷对汉文化的尊重。



这件事情最后交到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手上,皇帝安排曹寅带着十几个翰林院学生去办成这件事儿,但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给出的时间非常紧。

最后,这套《全唐诗》只修了一年多就完成了。要知道,中国古代可没有互联网,交通和通信非常困难,想要从民间收集已经散佚近千年的唐代诗歌底本,哪有这么容易呢。

于是曹寅的手下在办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偷了一个懒,直接从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里抄了一批诗过来。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那首《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署名是唐朝人,姓唐名温如。

《全唐诗》的问世对后世的影响力非常大,这本书中的错误就随着它的影响力延续了几百年。当代一些学术辞典里,还在继续“张冠李戴”,把《题龙阳县青草湖》当成了晚唐时期诗人的作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在翻查元代诗集《大雅集》时,才发现了真相——此诗原名《过洞庭》。作者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会稽人,姓唐名珙,字温如。

其实关于这首诗作者的年代、姓名,早就被明代曹学佺的《石仓历代诗选》记录下来了,但是曹寅手下的工作人员竟然“视而不见”。

二、工作人员犯错误的原因

翰林院堂堂清代国家档案局、社科历史研究所兼古籍保护中心,在里面工作的人才是全国最拔尖儿的人才啊。那么,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犯下这个错误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么几点。

(一)、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了

《题龙阳县青草湖》的风格和李白盛年时期的创作风格,非常接近。

无论是“西风吹老洞庭波”的拟人,“一夜湘君白发多”的夸张,还是“醉后不知天在水”的酒瘾描写,都似乎是暗示作者是一个像李白一样才情盖世,想象力无比丰满的“酒鬼”。



尤其是最后一句“满船清梦压星河”,“梦”本是无形的,充满了幻想的东西,诗人居然让它“压”在银河与满天星斗之上。这种以“超自然的笔法”描写风景,借以抒情的手法,在李白的诗中十分常见。

并且李白确实也写过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想与天上的银河星辰亲近的诗句。比如他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及“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等等。

李白在唐朝很红,所以唐朝诗人模仿他的也很多。清代学者看到这样的美妙的诗歌,想当然地认为是唐人所作。再加上受到明人《唐音统签》的影响,就懒得仔细考证了。

(二)、作者身份资料太过神秘

在清代以前,唐珙身份资料非常少。记录他生平资料最全的书是《元诗选补遗》,作者是清人钱熙彦,但他创作这本书的时代晚于《全唐诗》修订的年代,所以当时的翰林们没法借鉴参考。

其实,很有可能钱熙彦就是看了《全唐诗》对《题龙阳县青草湖》的作者“唐朝温如”的记载,产生了兴趣,才通过考据查到了一些他的生平资料。



根据《元诗选补遗》介绍,唐珙的祖上原是南宋遗民,他出生于会稽雷门,父亲名叫唐珏、字玉潜。传说他在元初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名叫林景熙的人“躬拾宋陵遗骨,别葬山中,植冬青为识”。

后来唐珏的老婆怀孕,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黄袍者,怀抱着一名肤白如玉的婴孩送给她。并告诉她说“以此报掩埋之德”,于是就生下了唐珙。

此故事的真相是,元初的时候西域僧人杨琏真迦曾经盗掘宋理宗的陵墓,把宋理宗的头颅骨挖去做了酒具,尸骨散落于荒郊之外。

唐珏组织乡民把宋理宗的尸骨收集起来重新掩埋,唐珏妻子梦中的黄袍老人可能是宋朝皇帝中的一员,他成仙之后来报恩,于是送了一个玉雪可爱的孩子给唐家延续香火。

又说一幅宋代古图上有唐珙的题字,上面盖了两个印章,其中一个章上的刻字是“孤云野鹤”,另一个则刻着“质肃世家”四字。



看样子唐珙家祖上是宋朝的礼部尚书,而他和父亲本是“南宋遗民”,苟全性命于乱世,所以日常行事比较低调、隐秘。

(三)、作者“山寨”唐朝风格太成功

唐珙以元人的身份写唐诗,“以假乱真”瞒过了清朝国家档案局的高级工作人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山寨”唐诗的水平太高明。

南宋灭亡以后,南方的汉人沦为四等人,受尽了窝囊气。当时元朝的文人反思过去,总觉得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哪哪儿都不对劲了。

在诗歌创作方面,南宋人喜欢“以理入诗”,在诗里面谈大道理,却忽略了诗的情感表达,所以元朝文人们发起了一个“宗唐复古”运动,想把诗风改回前代。

唐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量仿写唐诗,创作出了《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所以说,这首诗虽然是生活在元朝的人创作的,然而它的风格完全是唐诗的风格。



在《题龙阳县青草湖》的作者生平资料不详的情况下,清代翰林的学士们将它判定为唐诗,好像也不算错。

结语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歌最高的成就,公认是出现在唐朝。所以我们的学生要背古诗,主要就是背诵唐诗。其他朝代的诗歌,除了被选入基础教育课本的有限几首,很难被普通人看到。

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题龙阳县青草湖》当初没有被收入《全唐诗》,如今的人都未必知道它的存在。

《全唐诗》共误收非唐诗歌超过1500首,很多不是唐朝人写的诗都通过本书传下来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这些诗必须先得到传承,被后人看到,人们才会去不断地研究它们,考据它们,最后找到诗背后的“真相”。



即使是到了如今湖南汉寿的青草湖畔,文旅局立起的那块诗碑的简介上仍然写着:“唐代诗人唐温如作品”几个大字。

但是只要这首诗歌还能超越时空一直流传下去,它就能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关于美的心灵洗涤,那么关于它的作者是谁,他又是哪个朝代的人,始终总会有人去发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