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砖黛瓦的台州刺绣博物馆和绣都文化园,一位穿着蓝色刺绣衬衫的女子正在给几位客人讲解馆内展品。在晕黄的灯光下,一群人欣赏着一幅又一幅刺绣作品,了解着一个又一个刺绣故事,让沉静的博物馆鲜活了起来。
这位解说员是非遗刺绣企业主理人卢钇宏。卢钇宏与姐姐卢钇君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个是海归,转身却留在了椒江前所,扎进了“刺绣堆”。
都市留不住
她们回乡 “穿针引线”
卢钇宏、卢钇君可能大家不太认识,但她们的母亲廖春妹却是台州刺绣界名人,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
身为廖春妹的女儿是不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习刺绣技艺?“我大学之前都没有拿起过针线,妈妈也没教过我。她很忙,全国各地跑,根本就没有时间管我。”卢钇宏笑着说,她在大学时才知道妈妈还搞刺绣收藏。但在小时候,她经常跟厂里的绣娘们一起玩,看着她们刺绣,也算从小耳濡目染。
卢钇君出生于1988年,高中起就在国外上学,是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研究生;卢钇宏出生于199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计算机、艺术、新闻融合学科)。海归和知名院校毕业的人会回到前所?事实上,卢钇君就读的专业一直与艺术相关,一毕业就回来帮廖春妹经营刺绣事业。卢钇宏研究生毕业在外实习了半年,在知道妈妈希望她回来帮忙筹建、经营刺绣博物馆后,立即回到家乡。
见过外面广阔的世界,为什么还能义无反顾地回到乡村?“一来是我们都比较喜欢刺绣,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感。”卢钇宏说,妈妈是一个对刺绣非常狂热的人,她的一生都在为刺绣而奔走,还要管着厂里的运营,非常累。而近年来,刺绣传承的路已越来越难,“我与姐姐有责任扛起这个担子,为台州刺绣寻找一条新路。”
事实上,这个决定早有先兆。在本科时,卢钇宏得知妈妈有一个刺绣博物馆,她就过去帮忙。“当时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做了一个数字博物馆,想让一些关注刺绣的人即使没在当地,也能在网上看到刺绣作品,感受刺绣的魅力。”
两年努力
为刺绣 “搭桥铺路”
2023年,研究生毕业的卢钇宏在妈妈的要求下回到了椒江前所,一起筹建台州刺绣博物馆。
“那几年,我们家刺绣生意不太好。在临海的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经营不善,工厂生产的刺绣产品在机场撤柜。妈妈关掉了原先的博物馆和部分工厂,打算重新在前所大本营新建台州刺绣博物馆。”卢钇宏回忆道。
建一个私人博物馆是什么感受?“累!”卢钇宏与卢钇君异口同声道。“妈妈的要求很高,装修时,每天一大早就过来监工。还要在网上找各种资料,一些藏品的历史、介绍都要核实、补充。”卢钇宏说。核实、补充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姐妹俩一直没日没夜地忙。
“像这个‘双锁山’展品,网上介绍的都是女将军的感情故事,但经过查找大量资料,我发现女将军在十几岁时组建义勇军守护家乡的英勇事迹,从而把史料补充进去。这个藏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当大家为这个故事惊叹时,卢钇宏感觉她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博物馆中,一些明朝时期的展品,因年代久远出现的破损都被她们一针一线地修补完整;褪色的展品则好好地摆在馆内,默默述说时光的痕迹。
两年来,卢钇宏与卢钇君一点点打磨着这个博物馆。从进门开始,每一个藏品卢钇宏都讲得头头是道,还不时叮嘱前来参观的人员不要触摸刺绣展品的玻璃,因为会留印影响观感,可见对藏品的珍惜。
穿梭传承间
让刺绣博物馆 “活色生香”
目前台州刺绣博物馆馆藏1000多件刺绣作品,除了台州本地刺绣,还涵盖了四大名绣以及全国各地的其他绣种。透过一件件展品,大家仿佛能够穿越时光,看到心灵手巧的女子低眉颔首,用手中的针线绣出山水花鸟和风土民俗。
在一楼展台,仿佛又回到了现代。睡衣、包包、丝巾、旗袍……这些全是绣都生产的真丝产品。而要让刺绣传承下去,不仅要建刺绣博物馆,更要让这博物馆“活”起来。
“传承需要创新,我认为刺绣真正的方向在民间和生活中,我希望刺绣能真的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项实用技能或者兴趣爱好。”卢钇宏说。
刺绣博物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姐妹俩边商量边摸索。卢钇君致力于探索儿童创新教育与非遗教育的结合。日前,前所街道联合台州刺绣博物馆、绣都文化园,推出“老手艺·新生态”非遗环保计划,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还上了新华社客户端。卢钇宏则致力于让非遗融合更多领域,融入生活和社区,让博物馆成为有活力的本地生活文化平台。
“目前,我正在联系外省的年轻创作者,希望她们来到这里,通过刺绣寻找灵感。毕竟线下看到的肌理与光影是不一样的。所有的技术都是辅助手段,我希望本土刺绣非遗能破圈。”如今的卢钇宏窝在前所忙得不行,管理博物馆、学习刺绣、学画画交作业、筹备活动……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拓荒者,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来源:椒江发布
小编:路路通 审核:杨懿 监制:晨曦
聚焦民生服务
关注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