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最令人百感交集的新闻是中核集团的招聘。在小长假期间,中核集团1730个工作岗位,竟然收到了119万多份简历。

4月6日晚,中核集团发文称,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中核对网友的关注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学子们对核事业的热爱。



官方的回应中,并没有提及实际投放简历的人数,如果真的有近120万人去竞聘中核的工作,这一数字是惊人的。我国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才1200多万,相当于十分之一的人去竞聘中核的工作,让人难以置信。

因为中核允许每位应聘者平行投递20个岗位,所以可能实际投简历的人数在数万到数十万之间。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竞品一个央企岗位,虽然比起国考并不离谱,但竞聘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

看到这一新闻,有两个最直观的感受:

一是我国的核工业发展迅速,而且后继有人,为中核的发展感到高兴。中核集团是从“两弹一艇”发展过来的,可谓是民族脊梁。如今从国防到民用,核工业发展如此迅速,能一次性吸纳8000人加盟,可见公司的发展一定是蒸蒸日上!

二是这么多人去竞聘,也从侧面彰显了大学生就业的艰难。正如网友评价的那样,“造成这种情况不是中核有多好,而是民企生存环境太差!”



随着近几年的经济下滑,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和求职者把考公、考编以及进入国营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在经济环境不景气时,这些工作就如同避风港,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活跃度不够,就业环境之差。

国家发布的数字表明,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2.3%,并贡献了‌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所以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还是民营企业。只有让民营企业活下去,活得好,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但如今的环境却形成了恶性循环,高素质人才为了收入和待遇的稳定,纷纷选择进入机关单位和国营企业。大量的人才涌入,必然会造成掐尖现象,“英雄无用武之地”
不可避免。而民营企业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如此循环下去,就造成民营企业缺乏人才支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注定了一些人难以释放出全部的才华,必然造成人才浪费。比如一些工科类的博士去竞聘基层机关的工作人员,虽然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大材小用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之所以如此多的大学生去应聘一家央企,也说明我国的民营企业能提供的优质岗位有限。从网上的各种信息来看,中核的员工工作压力很大,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工资待遇和互联网大厂相当甚至略低。

所以一家央企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并不是什么值得吹嘘和骄傲的事情。从国家层面来看,这是人才调配的失衡。大学生趋之若鹜去竞聘一家央企的工作,除了对央企光环的向往外,也是就业环境欠佳的最好例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