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是在痛苦和死亡的伴随下开始和结束的,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排解的苦恼。

然而在痛苦和死亡中人类也诞生了生命历程中最光辉的品格——慈悲和爱。

释迦牟尼佛作太子时,曾有过四次不平凡的出游经历。

在王宫的四个城门,太子目睹了人类老则色衰、病无光泽、死命近促的诸般苦难,他为所看到的生命机体的枯竭而困惑和忧思,在痛苦的黑洞里,太子悉达多立志寻求人类的解脱之道,之后离家修行, 有了佛教的禅定、解脱、慈悲。

佛教对苦的理解和分析,几乎说尽了人生已有的痛苦种类。在佛教总结的人生八苦中,包含身体、行为、疾病和心理。



生苦,指生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变老时的苦痛。

病苦,众生病时身心所受的苦恼。

死苦,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身时的苦痛。生老病死又称四苦。其中老、病、死三苦常常相依为伴。

爱别离苦,所谓生离死别,平常所亲爱的人,却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无有相见之期。

怨憎会苦,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平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

五阴炽盛苦,五阴又称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聚集而身心生烦恼。



此为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只有对苦了解透彻,才能把握当下的幸福与快乐,爱惜自己和其他生命,生起无限慈悲之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