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球好像开启了“震动模式”。

从汤加7.1级强震到缅甸7.9级巨震,再到北美西海岸的连续震动,拉萨新疆广东的小型地震,一系列地质活动连续发生。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缅甸,应该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样,都在为此揪心。

地震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也重创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瑰宝。

缅甸官方统计,截至29日,曼德勒地区已有670座寺庙、290座佛塔、3座桥梁被损毁。

这些数字背后,是缅甸文明的集体阵痛。


被震碎的文化遗产?

提到缅甸,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电信诈骗”,忽略了它还有独特的文化遗产与人文景观。

作为被誉为“万塔之国”的佛教大国,缅甸曾经是“亚洲最后一片净土”。

如今,它在地震中遭受了重创。


数百座佛塔、寺庙坍塌,曼德勒皇宫、马哈牟尼佛寺、梅努寺、阿瓦大桥等重要建筑损毁严重或变为废墟。

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存续正面临严峻考验。

曼德勒皇宫,这座象征缅甸贡榜王朝辉煌的19世纪木质宫殿,在地震中宫墙与塔楼倒塌,护城河城墙部分坍塌,倒映水面的诗意画面从此残缺。


更令人揪心的是因瓦古城,它曾是缅甸四朝古都的遗迹。

城中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寺庙是马哈昂美寺,它曾在19世纪30年代的地震中损毁,又在30多年后被重建,被认为是贡榜王朝19世纪建筑的代表之作.

此次地震后,马哈昂美寺出现大面积坍塌,寺庙上原有的精美雕花已经荡然无存。


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乌本桥,以千根柚木榫卯拼接而成,历经170余年风雨未朽。

据说它也在强震中桥体开裂,木质支柱摇摇欲坠。


社交媒体上也能看到一些路人拍摄的照片。

金色的佛塔倒塌;佛像在地震中损毁,从头部或塑像中部断裂,被放置在一旁;寺庙外墙断裂,碎片散落一地……


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令人唏嘘难过?

网上还能看到许多蒲甘古城受损的图片,不过大部分都是16年地震时的旧图。

虽未如网传般严重受损,但也有专家预警,地震造成的细微裂缝,可能导致蒲甘古城在雨季出现不可逆的坍塌危机。


当我们痛心于这些文明碎片的消逝时,更应该深入了解缅甸这片土地承载的千年文明厚度。

这个被伊洛瓦底江滋养的国度,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肌理。

它的辉煌与苦难,都镌刻在那些栉风沐雨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宫殿,以及代代相传的艺术里。


手指之处必有浮屠?

你或许听说过“手指之处必有浮屠”的传说,这正是缅甸最震撼的文明密码。

缅甸的历史,是一部与佛教共生的史诗。

早在公元前2世纪,骠国的骠族便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城邦,用骠文记录佛经与律法。

白居易还曾作诗记写骠国乐舞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到了11世纪,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统一缅甸,将小乘佛教定为国教,开启了“万塔之国”的黄金时代。

他建造的瑞喜宫塔,以3000颗宝石镶嵌塔身,成为东南亚佛教艺术的巅峰。


16世纪东吁王朝崛起,国王莽应龙在勃固建造了全缅最大的卧佛,长达55米的佛像侧卧在莲花宝座上,眼睑低垂间流露着慈悲与威严。

而贡榜王朝的敏东王迁都曼德勒时,不仅建造了宏伟的皇宫,更在乌本桥畔种下千棵柚木,用榫卯工艺搭建起跨越东塔曼湖的生命通道。

这些建筑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缅甸人对信仰与美学的极致追求。


从曼德勒皇宫的护城河到蒲甘的万塔之城,缅甸的建筑群始终承载着“人神共居”的信仰。

以摩诃牟尼佛塔为例,其纯金铸造的佛像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黄金的延展性甚至在地震中保护了佛像本体,仅华盖倾斜。

这种“以贵金属为媒介连接永恒”的工艺,是缅甸人对神性的极致表达。


缅甸的建筑也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极致运用。

乌本桥全桥无一颗铁钉,仅用柚木,凭榫卯结构屹立百年,展现了木材的韧性与匠人的智慧。

马哈昂美寺的砖砌浮雕,以几何纹样与佛教符号构成视觉韵律,将粗犷材料转化为精妙艺术。


当这些凝聚千年信仰与匠心的文明符号在地震中化为瓦砾,我们不禁要问:缅甸文化遗产的存亡,为何始终牵动着千里之外的我们的心?


为什么要关心千里之外的文化遗产?

美学遗产是跨越国界的共情语言。

当乌本桥的日落倒影破碎,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打卡地”,更是人类对自然与工艺和谐共生的集体想象。

文遗建筑的存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在美学体验中达成精神共鸣。


而且,文化遗产的消亡,从来不仅是某一国的损失,而是全人类共同记忆的断层。

它们是“时空胶囊”,储存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蒲甘的佛塔群记录了小乘佛教的传播路径,曼德勒皇宫的布局映射着东南亚王权的宇宙观。

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叙事的载体,失去它们,等于抹去文明演进的实证。


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是身份认同的纽带。

它们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

它们不仅是缅甸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世界的文化财富。

尽管文化形式各异,但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是共通的。


更重要的是,没有遗产能独善其身。

缅甸地震暴露了文化遗产的脆弱性,气候、战乱、城市化皆可能成为毁灭推手。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自然力量面前,文明的脆弱性让我们更懂得敬畏。

不过,地震能震碎建筑,却震不垮文明的重生之力。

我国已经选派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缅甸震后文化遗产保护。


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文明的存续从来不可分割。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应对逆境的智慧,也寄托着跨越国界的共情。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亲临修复现场,但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守护力量。

我们无法阻止天灾,却可以通过关注与行动,让这些美学遗产不仅“存在过”,而且“延续下去”。

作者:来士普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在这个连呼吸都自带KPI的时代,我们打造了一个心灵疗愈空间

在这里,盛放着现代人最稀缺的三样东西:

允许脆弱的勇气

暂停内耗的特权

柔软共振的磁场

我们相信,力量从松绑开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诚心邀请更多女性加入我们。

一群女朋友,创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们将会为大家链接冥想、瑜伽、自然、艺术、茶道、品香…丰盈我们的内心,疏解负面的情绪,提升能量磁场


- 欢迎关注少禾成长视频号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