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珍(河北怀来)
我在怀来县老年大学文学班,已经学习两年多了,学习了一些古文学,一些人物深深的吸引了我。
中国古文学如同一幅浩瀚的画卷,其间既有壮阔的山河气象,也有细腻的人性幽微。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却愈发璀璨的名字:屈原、王勃、苏轼,他们的文字不仅是时代的回响,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在品读他们的诗篇与生平之际,我仿佛触摸到了他们灵魂的温度。屈原的孤愤、王勃的绚烂、苏轼的豁达,共同编织出一曲关于理想、才华与生命的交响诗。
上下求索的孤勇者——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悲壮独行。他出身楚国贵族,早年便以"美政"理想试图革新朝堂,却因贵族排挤而两度流放。在汉北的荒野与沅湘的烟波中,他将满腔忧愤倾注于《离骚》,以“香草”喻高洁,借“美人”诉衷肠,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对真理的追寻,"更是对家国命运的泣血叩问 。他自沉汨罗江,常被解读为对现实的绝望,但细思之下,这何尝不是一种以死明志的决绝?当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他的殉国并非怯懦,而是将生命化作最后的谏言,用肉身陨灭的悲剧唤醒世人对家国的珍视。正如《天问》中那些对宇宙与历史的诘问,屈原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执着,即便在绝境中,仍以诗篇构建起精神的丰碑。
转瞬即逝的流星——王勃
如果说屈原是燃烧千年的火炬,王勃则似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他六岁作诗、九岁著书,十六岁便以《乾元殿颂》震动朝野,被唐高宗誉为"大唐奇才" 。然而这位天才的命运却充满戏剧性。一篇戏谑的《檄英王鸡》,竟被唐高宗视作挑拨皇族关系的罪证,从此仕途尽毁。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因藏匿官奴曹达而卷入命案,虽逢大赦免死,却连累父亲远谪交趾(今越南河内)。正是在探望父亲的途中,他于滕王阁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却在归途溺海而亡,生命定格于27岁 。王勃的悲剧,恰似《滕王阁序》中"兴尽悲来"的谶语。他像一只过早展翅的凤凰,才华的光芒刺痛了世俗的藩篱。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的存在更具人性的真实,他的文字既有少年意气,又暗藏命运无常的苍凉,恰如昙花一现的美,短暂却永恒。
逆旅中的行吟诗人——苏轼
相较于前两者的悲情,苏轼展现了中国文人另一种生命范式。他21岁中进士,却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后半生辗转黄州、惠州、詹州,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黄州城东的坡地躬耕时,他自号"东坡居士",将贬谪生涯过成了诗酒田园。他在逆境中淬炼出的生命智慧。苏轼的豁达,在于他超越了个人荣辱的局限。任杭州太守时,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詹州蛮荒之地,他开馆授徒、传播文化。即便身处绝境,他仍能以"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诙谐化解苦闷,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襟接纳命运。
三位文人的命运轨迹虽不同,却在文学中找到了共同的救赎之路。屈原将政治失意升华为瑰丽的神话想象;王勃用短暂生命绽放出最璀璨的诗意;苏轼则以旷达之心将苦难酿成醇酒。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正因为文字中跳动着鲜活的生命体验,当我们穿越千年与之对话,会发现这些文字从未老去。原的执着提醒我们守护理想,王勃的率真教会我们珍视才华,苏轼的豁达则给予我们超越困境的勇气。他们的故事印证了文学最本质的力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悟,个体的生命或许如江水般易逝,但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如明月清风般永存。
遨游于中国古文学的星河,屈原、王勃、苏轼如同三颗坐标鲜明的星辰,指引着后人理解生命的不同维度。他们用血泪与才情铸就的文字,早已超越时空的界限,成为每个寻找精神归宿者的灯塔。在这个急速变迁的时代,重读这些诗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一场与古人灵魂的深处共鸣。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命运与意志的交锋里,我们始终共享着同一种精神的共鸣。
(作者系河北怀来县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
编辑:牛义信/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