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界风格多样。当前书法展览存在争议和不足,但入选或获奖仍是衡量书法家技艺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朱河山多次在全国书法展览中获奖。他荣获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优秀奖,在第 11 届书法国展中获得最高奖项。这些荣誉表明朱河山在书法界地位卓越,也为书法鉴赏提供了参考。
自古以来,书法是文人雅士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到了现代社会,“文人” 身份渐渐不再突出,毛笔书写也不再用于日常事务。不过,书法艺术以 “艺术” 的新角色,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有了新的领域和表现形式。
审视当下书法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参展作品形态单一、缺乏变化,甚至没有深度和个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许是因为真正精通书法、能够传承和创新这门艺术的专业书法人才太少。
大型展览往往有上万投稿者。我们会思考,这些投稿者里真正能体现书法艺术精神的人有多少,这种现象是否真的意味着书法艺术繁荣。有见识的人对这些问题有独特看法和深刻认识。
朱河山是真正的 “真书法人”。他的作品具备鲜活与醇厚的特质,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和深厚底蕴。作品的鲜活表现在书法线条生动、墨色活泼,展现当下的生命力;醇厚则展现出书法的地道精妙,是时间沉淀与技艺精炼后的纯正深邃。
朱河山在书法创作中,通过临摹与创作的循环实现水平提升。临摹让他深入体会书法的脉络气息,创作是对临摹成果的实践检验,也是探索个人风格的过程。他的草书作品风格写意,热情奔放,充满力量与动感。他临摹时会挑选历代精妙范本进行深入研习。
朱河山近几年练习书法,对苏轼行书与孙过庭《书谱》尤为喜爱。苏轼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著,传承王羲之古法,作品内部逻辑严谨、精神连贯,因而创作出《寒食诗》这一传世佳作。
朱河山喜爱苏轼书法,展现出良好的鉴赏能力。历史上鲜有人能成功学习苏轼书法,明代吴宽能模仿得较为相似已属难得。朱河山并不满足于表面模仿苏轼书法,而是致力于深入领会苏轼书法的精神,掌握其内在精髓 。
朱河山理解和掌握苏轼书法,处于精妙的 “离合” 状态。“合” 即他能深刻洞察、理解苏轼原帖,这种融合是对苏轼书法精神的尊重与传承;“离” 指他在深入理解后,能自由脱离苏轼风格,展现自身独特艺术表现力。
朱河山对苏轼书作的 “合”,表现为精准把握苏轼作品朴厚与精致并存、沉静与真情交融的特征。这既表明他对苏轼书法理解深刻,也体现出他在继承中追求创新的艺术追求。
朱河山在书法创作上突破了以往状态,实现自我超越。他深入钻研苏轼书作,不停留在表面模仿,而是理解其精髓,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创造出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保留了苏轼书法神韵,展现出个人特色,不是简单删减或增加某些元素,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创新。
近十多年来,书坛常师法孙过庭的《书谱》,其对一代又一代书法家产生影响。历届草书作品大展里,都有具《书谱》风貌和体格的作品,也出现许多擅长写《书谱》风格的书法家。
朱河山学习并创作与《书谱》相关的作品,突破了《书谱》本身限制。他创作《书谱》类作品时做了多种尝试,其作品有怀素《小草千字文》凝练简约的特点,既强化笔画块面特征,又融入沈曾植书法的意味,这体现出他对传统书法理解深刻且见解独到。
朱河山的书法艺术风格特别,对传统书法理解深刻,诠释传统书法时手法巧妙,还有创新表达。他作品里有 “重起轻收” 笔法,类似高古章草风格,大幅作品中这种笔法更明显。其大幅作品保留了《书谱》对单位空间的精准分割方式,还融入了历代名人书法中的情感表现手法。
大幅作品因笔触、墨色变化呈现出动态美感。整幅作品的章法看似不规则,气势连贯,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朱河山深入理解前人书法并创新实践,这体现出他当下对书法有全面的把握。
朱河山明白书写中 “法” 与 “意” 的关系。他了解书法的规则,却不被规则限制,在依照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找到了将遵循他人规则与自我创新的融合点,让作品既有传统的味道,又有个人特色。
朱河山学习借鉴的范围广泛。在某个时期,他或许着重研究某一书法字帖,但并不只局限于此,而是从不同年代、不同书法家的作品里吸收优点。这让他能够灵活运用草书传统里的各种资源和视觉元素,丰富自己作品的艺术呈现。
朱河山在书法实践中,钻研历代书法大师的精髓,在艺术上取得诸多成果。他不拘泥于某一流派或风格,广泛吸纳各家优点,凭借开阔视野与深刻理解,让作品具备广度和深度。
朱河山在书法创作时,借鉴古代书法的生命力与文化底蕴。这种艺术追求,使他的书法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书写状态健康且有活力。
朱河山的书法作品,是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成果,也反映其人生态度。他的书写饱含积极向上的力量,展现出进取、开拓精神。随着时间推移,朱河山的书法艺术会更成熟,个人风格将更鲜明,艺术成就也会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