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据“深圳发布”消息,在全国已公布2024年末常住人口的城市中,深圳以常住人口新增19.94万的数据,高居全国首位,当中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平均年龄为32.5岁;在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中,深圳亦排名第一。这些数据不但显示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亦反映出深圳在抢人才和留人才方面的出色表现,对香港有一定启示作用。



特区政府早于2009年提出开放基础教育对外产业化,以打造香港成为教育枢纽,后因种种原因而未有落实。随着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推行“抢人才”政策,截至2025年2月底,共吸引近20万人才携同13万名未成年受养子女来港,对本港教育造成一定压力。

相似的情况在深圳也有发生。目前,在深圳的学生人数大于学位供应,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圳政府需要解决人才子女上学的问题,因此鼓励公立学校成立教育集团,让这些学校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包括招生和课程安排,从而解决人才子女入学的难题,也带来学校的规模效应。

如果用香港作比较,深圳的做法有点像香港的直资学校,虽然直资学校也有政府资助,但它们的自主权比公营学校更高。香港在吸引来自内地和世界各地的人才时,也需要考虑到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深圳给香港在人才子女教育问题的启示,就是要提高学校的灵活性,以满足就学需求,但香港不能完全照搬深圳的做法,而是要找到一个灵活可行的方案。

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加适配性

归根结底,香港需要处理的,是公营学校与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学费问题,更在于课程体系的不同。公营学校包括直资学校,基本上都提供香港的DSE课程,而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则提供其他国家的课程,比如IB课程,因此香港必须调整这两者的关系。



如果只容许学校开办DSE课程,就很难吸引人才。事实上,现时约有超过600间海外院校认可DSE资历,推动DSE的国际化进程已见成效。然而,DSE更为适合本港及内地学生修读,未必完全适合来自海外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容许一些非DSE学校的存在,就是所谓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不过,如果大量开设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则可能对本地DSE产生挤压作用。

教育局每两年都会委托顾问公司进行调查,以了解国际学校需求与学位供应的关系。2024年公布的报告显示,短期内国际学校学位将供过于求,长远则未能确定。该报告指,2020/21学年非本地生人数的跌幅显著,至2024学年,中小学国际学校的剩余学额为4,452个,由高峰回落,估计是受惠于各项人才计划,并推算2028/29学年的剩余学额亦相若。报告建议特区政府定期监测及检讨国际学校学额供需,使其发挥留住外国人才的重要作用。

国际学校要生存,就必须积极招收本地学生,为避免国际课程和本地课程之间形成恶性竞争,最理想的状态是各类学校都各得其所。DSE课程除了服务本地学生之外,亦有各种透过不同人才输入计划的家长愿意安排子女修读,同时又能推动DSE课程国际化,比如推广至东南亚国家,以提升其国际化特色,做好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给予选择空间,增加选科自由度

对于海外来港人士来说,他们可能希望子女返回到原居地升学,因此让他们读DSE课程是不实际的,这对于香港这个多元化的国际城市来说是非常自然的,因此我们也需要容许国际学校开办国际课程,让双方都能发展。



此外,我们不能排除国际学校的国际课程对于本地家长的选择需求,甚至包括新来港的人士。因此,最重要的是提供选择,设计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教育局需要从整体政策层面,向下作出调整。现在,特区政府对于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的政策更新较为适时,根据顾问研究报告定期检视供需情况,并对本地生和海外生(25%与75%)的比例有所要求,同时保持弹性,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政策。现在的政策运行良好,但仍然可以进一步优化。

首先,应该提供一个一站式、集中式的教育资讯入门网站,让大家了解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和本地公立学校的类别、课程和收费详情,让内地和海外的学生及家长,都能更清楚地了解香港的教育体系。

其次,需要持续进行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供需研究,以指导未来开设的国际学校数量;同时,也要积极推广DSE的国际化。出生率下降已成为全球趋势,我们不能依赖出生率来推动教育发展。目前香港DSE的学生仅有39,000多名,相较之下,内地高考考生达到2100万,英国公开考试参与人数也有数百万,这显示香港的DSE考生数量过少,影响DSE课程的认受性。因此,香港必须考虑如何吸引更多人报考DSE,以推动“教育产业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