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至今,从大模型DeepSeek到Manus智能体引发的新一轮AI浪潮蔓延到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重塑教育图景。

在华东师大,一门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的《人工智能》必修课,堪称是“最AI”的课。这门课历经15年迭代,从经典算法教学课堂蜕变为以“师-生-AI共创”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课堂。

这门由周爱民教授领衔的课程,入选2024年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以“动态迭代的课程体系、独一无二的智能教材、扎根国产的科技情怀”三大特色,为AI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华东师大方案”。


周爱民教授

“人工智能是变化最快的领域,所以我们这门课一直在调整和改革,教学要努力‘跑赢’技术迭代。”周爱民教授介绍道。

从选修到必修,从传统理论讲授到加入最新的深度学习和大模型,从传统纸质教材到智能教材,《人工智能》这门课15年间不断“升级打怪”。

今年,课程又迎来了重大调整,课程团队自主研发的“数智学习平台”全面上线:AI助教实时解答学生疑问,动态推送学习资源;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华为云算力训练大模型,学习并掌握国产硬件平台下的编程技能,培养软硬一体的AI编程思维和能力。


“数智学习平台”全面上线

“引入AI助教,学习内容由老师讲授知识转向‘老师-学生-AI共创’,最终在学期末为每位同学形成一本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教材。”周爱民教授说,“这些调整都是为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实现以AI育AI,也就是以AI的技术手段来培养AI时代的人才。

智能教材: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独家讲义”

点开学生的课程教材,看到的不是整齐划一的印刷体,而是穿插着代码片段、思维导图甚至AI生成案例的个性化讲义——这正是课程团队打造的“师-生-AI共创”智能教材

依托自研教育大模型,教材内容可关联最新论文、行业动态,学生还能通过与AI助教的对话获得针对性答疑。

教材知识图谱

这种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学习体验,源于周爱民教授团队对教育痛点的深刻洞察。“直面传统教材更新滞后、组织分散的困境,智能教材实现了内容、交互和评价这三方面的重构。”周爱民教授解释说。

传统教材的线性知识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图谱为核心的动态知识网络:教师设计核心框架,搭建好“树干”;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上机实验反馈以及个人探索,不断填充“养分”;大模型帮助教材进一步完善,融入最新论文成果与产业案例,为同学提供最前沿的行业信息。

这样,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教材的使用者,而是转变成了教材的共同创建者。


课程中研讨

在交互方面,AI助教不仅可以基于大模型回答同学的提问,还可以学习历年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帮助同学不断进行尝试直到得出准确的解答。同时,智能教材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交互数据,持续优化和升级交互模型,实现更加精准和智能的交互体验。

评价上,智能平台可以生成每位同学专属的学习画像,精准推荐针对薄弱环节的强化训练。

每到期末,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张成绩单,更是一本记录其思维成长的“专属讲义”。

“传统教材像固定路线导航,而我们的教材是‘开放世界地图’,这门课是一场探索之旅!”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刘宇灵同学说。


华为云AI实践平台

在课堂探讨中,师生共同解析华为突破技术封锁的案例,感受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全球影响力;在编程实训中,学生在华为MindSpore计算框架上完成编程任务,使用国产硬件训练模型;在跨学科实践中,联合华东师大中文系古文字所、丽江师范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开展“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研发,让学生在保护非遗文化中感受科技的力量……


联合研发“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

“希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参与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项目和实地调研的成员贾博文说,“青年要到新天地中历练成长,计算机专业学子更是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周爱民表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代码能真正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他们的科技自信便自然生长。”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人工智能理论可以学西方,但灵魂必须有中国底色。”这一设计背后,是周爱民对AI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

2025年开年,大模型DeepSeek引发了新一轮AI浪潮,和两年前的ChatGPT相比,这款国产AI产品似乎产生了更大的“破圈”效应。

“全球范围内都在讨论 DeepSeek,这有利于世界对我们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正面认识和评价,有利于科技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自己的科技发展道路。”作为计算机专家,周爱民教授表示,“DeepSeek的出现,让平价、优质的大模型触手可及,打破了科技封锁和垄断,加速大模型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和应用。在技术上,也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新的大模型技术。”


华东师大接入“满血版”DeepSeek

华东师大已在本学期开学首日官宣接入“满血版”DeepSeek,支持全体师生使用,这也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周爱民也发出了提醒,“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工智能应该是作为人类的助手,通过人机协同解决一些通识问题,但是在专业领域的研究,都应该要做到以‘我’为主,要充分发挥同学们自己的想象力、能动性和创造力。”

学生评教


2024年学生评教


2023年学生评教


真正的AI素养,不仅是会写代码,更是能用技术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解构其他领域问题。”周爱民表示,“未来,AI将与所有学科深度融合。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赛道。”

来源 | 本科生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课堂拍摄 | 张文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写、编辑 | 郭文君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