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命浪潮席卷、产业格局日新月异的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型。作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的教学实践者,深感传统育人模式正面临时代巨变带来的严峻挑战。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副教授吴亮,从教育一线的视角出发,探讨人才培养的创新突围之路。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副教授 吴亮

教育现状:企业与教育的“分与合”

近年来,教育与行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广告、时尚、设计等领域,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显著。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缺乏对行业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当学生进入企业时,往往会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认知隔阂不仅导致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职场适应期,也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此外,高校与企业在目标导向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双方在对接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高校注重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则更关注实际效益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双方在合作中存在一定的隔阂。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垂直领域的专业深度,又要求跨学科的思维广度,这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转型的挑战。

变革之路:教育生态重构

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东华大学尝试在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同时,将理科的工具性、逻辑性与文科课程进行融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行业的需求。通过开设人工智能设计工作坊、创新设计工作坊、体验与沟通设计等课程,使艺术生也能驾驭智能设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学校鼓励老师改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作为教育从业者,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是必要的课题之一。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际项目和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内驱力和自我实现感。

此外,为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校企合作对学生和企业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开展竞赛等活动,为企业与学生搭建互动平台,使企业能够预先了解学生的能力与潜力,学生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及行业趋势。这样既能减少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试错成本,又能帮助学生确立清晰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

结 语

教育革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育人本质的重新定位。真正的教育创新必须实现三个维度的超越——从知识传授到思维锻造的跨越,从标准塑造到个性绽放的转变,从校企合作到生态共建的升级。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当目睹学生眼中重新燃起的求知光芒,我们便坚信:唯有打破传统桎梏,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明灯。

排版 | XG

审核 | 林莹

更多精彩专题

创刊44周年

www.ad-cn.net


视频号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传到公众号后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