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引题)

让人才创新更有适配度(主题)

大众日报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臧杨杨 庞占英 宋钊铭

“我现在是一名德州‘新市民’。”长信控股(香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文志说,公司去年11月签约落户德州天衢新区,他自己也在德州安了家。3月28日,以“走进天衢、共创未来”为主题的德州天衢新区产业招商(深圳)恳谈会在深圳举行,姚文志在现场讲述了一段双方深度合作的感人故事:“当时,招商团队连夜组建服务专班,从手续办理到政策兑现全程陪跑,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这种‘天衢速度’让我果断把家安在了德州!”现场,他还邀请在场企业家到德州投资,与天衢新区开创共赢发展新局面。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人才创新适配度至关重要。近年来,德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德”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全力提高人才“适配度”,让更多高端人才扎根德州。

特别是近3年来,德州市共申报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100余人,新集聚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有力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8.29%,同比增长4.08个百分点,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精准适配

人才享有“破格权”实行“举荐制”

“我们公司2019年落户德城区,从总部派来的有12人,但受限于我们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无法享受德州当地的人才政策。为此,德州市委组织部专门研究出台了‘破格权’政策,打破了单位性质和员工社保缴纳地等限制,让我们能够同等享受德州市的人才住房、生活补贴、安家补贴等政策支持。”北京机科轻量化研究院德州分公司总经理任明伟表示,“德州的人才政策在人性化等方面做得很不错。”

“我高中学历,没想能成为德州市C类人才。”泰山体育集团职工潘长荣说,“多亏了特殊人才‘举荐制’”。潘长荣累计攻克17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难题,先后为北京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近百次重大赛事保驾护航,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技术大拿”,但曾经由于学历低,在职称评审和申报各级人才工程时多次落选。自从德州市推出特殊人才“举荐制”,潘长荣经两名同行业专家举荐,被认定为德州市C类人才,不仅享受到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还被公司提拔为副总工程师。

人才工作具有“磁场效应”,政策越精准,效果越明显。为了让高端人才扎根德州,德州市不与大城市盲目拼资金投入、拼基础研发、拼帽子头衔,而是主动适应人才实际需求,在充分研究周边城市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以及20多项配套细则,创新出台“名师名医”、“现代种业”、“直播电商”等专项人才政策,实行“一企一策”、“政策漫游”、“最优加一点”,构建起“普惠性+专业化+量身定制”的政策体系。不论是功成名就的专家英才,还是初入社会的青年才俊,德州市都有适配度较高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强了人才吸引力度。

为主动适应人才、企业的实际需求,德州市还推出了配额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对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德州重点人才工程—现代产业领军人才配额,由企业自主引进和推荐人才,符合条件的免评审直接纳入工程支持。目前,已支持24家企业自主推荐、全职引进41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德州市依托市科金产研究院,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支持重点企业自主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的人才在研究院落实事业编制,通过离岗创业方式到企业工作,同时享受事业单位和所在企业双方的薪酬福利待遇,3年服务期满后,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可以调入事业单位,或者选择留在企业工作。目前,德州市已发布21家重点企业引才公告,60多名人才进入考察录用阶段。

高效匹配

企业领跑、人才主跑、党委政府助跑

4月1日,在禹城市万宝力(山东)新型防水材料总部生产基地生产车间,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一桶桶高分子水性喷涂永粘防水涂料正从生产线下线,即将发往成都。“我们这款产品具有‘即时成型’特性,立面施工无流挂,耐高温达120℃,剥离强度优异,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市政等工程领域。”李文志说。

今年45岁的李文志是北京万宝力防水防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全职在禹城负责新厂建设,生产高分子水性喷涂永粘防水涂料。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李文志享受人才补助、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基地在禹城。谈及为什么要选择来禹城发展?李文志感慨地说:“在选址建厂期间,禹城良好的营商环境令我印象深刻。当时在禹城政务服务大厅办业务时,工作人员还有半小时下班,而注册公司填写各种资料需要大约两个小时,我希望能在当天办完。为此,禹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加班为我们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当地政府的服务保障下,原计划8个月完成的开工手续,整整提前了4个月。”

为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瓶颈,德州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推出双向挂职、科技副职、假日专家等多种合作机制和用才模式,不重“名头”重需求、不看“来头”看效益,让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先后对接110多人次高层次专家挂任科技副县长、副局长,选聘150多名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柔性引进1200多名“假日专家”灵活合作。

“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公司成功与北京中材汽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吕国龙建立了柔性合作关系,合作期间,在吕国龙指导下,复合材料电池盖持续发展,开发特来电非金属变电站顶盖,进入市场后带来的反馈效果很好,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印贵介绍。

人才合不合适、作用发挥好不好,用人单位最清楚,人才最有发言权。德州在全市开展“授权松绑”综合改革行动,对引才的形式、模式、方式最大限度地放手放权,目的就是松开“金箍儿”、让出“主赛道”,让企业领跑、人才主跑,而党委、政府陪跑、助跑,当好市场、企业、人才的坚强后盾。

真情服务

“关键小事”就是“头等大事”

一个地方的人才发展环境好不好,不仅要看能给人才什么样的薪酬待遇,还要看能不能解决人才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德州市推进“立体式”服务保障,对各类人才,始终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陪全程”的理念,实施了创业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五安工程”,让人才在德州既能找到实现价值的“坐标”,又能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早些年来德州,每次需要先订酒店,服务参差不齐,疲于奔波,甚至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出现订房难的问题。自从德州市有了市级康博酒店专家公寓,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居住稳定,距离工作单位很近,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德州的医疗工作。”德州市中医院特聘专家倪胜楼说。

为方便柔性引才、灵活用才,从2022年开始,德州与商业酒店合作,开发了190套酒店式专家公寓,专家人才持身份证可随时免费入住。无需政府投资建设,人才即来即住、即走即退,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去年以来,已有600多名柔性人才入住酒店式公寓,满足了人才居住短期性、便捷化、高频次的各项要求,相比投资建设人才公寓,性价比要高很多。

人才的“关键小事”,就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这些年,德州在人才生态环境打造、人才服务保障上下了很大功夫,目的就是让人才既有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又能舒心生活、安心工作。打造了3800平方米的“德州人才之家”,上线了“德才码”数智化平台,发放德州“惠才卡”,累计帮助人才协调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事项近2000项;推出人才“投、贷、保、券”等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发放“人才贷”7.25亿元;“‘德’有你·才‘州’全”的工作品牌越来越响亮。

来源:大众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