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今天,叶挺同志(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由于飞机失事离开了我们。
叶挺同志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区客家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更是人民军队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他生于广东惠阳,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以“北伐名将”之誉威震四海。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始终以忠诚与胆识践行革命理想。1927年,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出任前敌总指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年12月,他指挥广州起义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首次在战线中高举“红军”旗帜,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点燃星火。
广州起义失败后,先去苏联学习,后又辗转欧洲,其间与党脱离关系10多年。但是他的心一直和党在一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回国投身抗战,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发生,他被国民党扣押,在狱中度过五年零两个月,写下著名的《囚歌》!叶挺的一生,是铁与血交织的史诗,是对信仰至死不渝的诠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叶挺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首任军长。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将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抗日劲旅。在“皖南事变”的生死关头,叶挺率部浴血奋战七昼夜,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他宁死不屈,高呼“革命的火焰是扑不灭的”!被囚禁五年间,他写下《囚歌》明志:“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字字铿锵,彰显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
后来国民党当局送他出去的时候,给他一身军官呢子衣服,他坚决要穿着新四军发给他的旧军装走。
抗战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第二天,就是5日,他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种种严重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
1946年,叶挺同志获释后第一时间申请重返延安。却在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的王若飞、博古、邓发、黄齐生等亦壮烈牺牲。
毛泽东亲题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延安万人空巷痛悼英魂。叶挺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忠于理想、敢于牺牲”——他是人民军队的旗帜,是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丰碑。
他亲手锻造的“铁军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勇于担当、对党忠诚、矢志为民。
今日中国,山河无恙,叶挺同志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他的故事被写入课本、搬上荧幕,铁军精神融入红色基因,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纪念叶挺,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传承一种信仰的力量——在逆境中坚守,在绝境中奋起。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当以叶挺同志为镜,永葆初心,以“铁军”之志攻坚克难,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
周恩来同志曾评价说:“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
新四军军长陈毅在他的长诗《哭叶军长希夷同志》中写道:“……沉默寡言,深沉不露,令我忆君之丰采。勇迈绝伦,倜傥不群,令我忆君之将才。胸无城府,光风霁月,令我忆君之天真如孩提。我佩君忠贞不屈,服务人民,不愧革命家的气概。”“我只希望你的遗风长存,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
毛泽东同志曾称叶挺将军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抗战期间,毛泽东曾称赞新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赞扬叶挺:“领导抗战,卓著勋劳。”
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叶挺同志的一生,是烈火与信仰的交响。他虽逝于长空,却将精神镌刻在历史的天际。每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耳畔仿佛回响着《囚歌》的誓言。
纪念,是为了永不遗忘;努力前行,是最好的告慰!叶挺同志,你所希望的美丽的新中国,你一定已经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