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近年来,闵行区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服务到哪里”彰显人文闵行的城市温度。
近日,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晨报共同推出“文明实践在闵行”专题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团队、项目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文明实践在身边、文明实践我参与”的浓厚氛围,助推全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尊老、爱老、助老,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晚年生活。近年来,闵行区虹桥镇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老”服务,不断增强辖区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用贴心暖心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红松路700弄小区,19号楼的楼道与一般的楼道截然不同。进入大门,最先看到的是一楼走廊顶部的红色爱心图案,以及环绕的“幸福楼道”字样。爱心上,HQ两个英文字母代表“虹桥”。楼道里,爱心伞、歇脚凳等便民细节让人油然感到温馨。去年9月,兰竹居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借助社区微更新,对19号楼进行了“幸福楼道”项目改造。
协助楼道改造并参与设计用适老化细节打动老人心
“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之举,却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与力量。”“关爱长者,从小事做起。”写在楼道墙上的句句箴言,也是66岁叶唯弘和薛妹为老服务的内心写照。
夫妻俩年岁相同,薛妹退休后做起了助老志愿者,同时也是楼组长。叶唯弘退休后也加入进来。这次楼道改造,老两口花了不少心思。“我们也是老人,知道老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又比高龄老人年轻,可以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们收集了居民意见,向兰竹居委会提出楼道改造的申请,并参与了设计。”夫妻俩说。
红松路700弄小区建于2000年,已有25年房龄。19号是一幢6层楼,没有电梯。“加装电梯的事还在申请中,但住在6楼的老人已经反映,上下楼吃不消了。楼里的老年人较多,我们希望通过改造,给他们上下楼提供一些便利和安全保障。”薛妹告诉记者。记者发现,
楼道改造的碰头会,居民意见的征集,以及前往其他社区考察的工作,夫妻俩都参与了。不是没有碰到过困难,就有一位八旬老人坚决反对,认为楼道改造会影响加装电梯的申请。叶唯弘和薛妹反反复复上楼和老人沟通,把老人意见反馈给居委会,居委干部们也多次登门解释,加装电梯和楼道改造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最后,叶唯弘拍着胸脯说,“改造是大家的需求,如果改下来有什么不合适,你提出来,我们再改!”老人这才松口。
改造结束后,老人看着焕然一新的楼道和适老化设计,感动又惭愧,找到夫妻俩说:“对不起,是我态度不好,谢谢你们。”叶唯弘和薛妹相视一笑。
助老志愿者接力让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小区传承
助老志愿者做久了,每一层住着哪几位老人,叶唯弘和薛妹都如数家珍。
楼里有位九旬独居老太,夫妻俩常去看望。老太太生性好强,不愿意和儿子同住。有段时间,母子俩因为生活观念差异,一度闹得有点僵。“我们了解下来,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老太太性格固执,坚持自己是对的。”夫妻俩告诉记者。
结对的老人中,有一位独居老人身体不好,但女儿远在国外,远水救不了近火。有天晚上听她说不太舒服,叶唯弘就关照说:“如果你感觉不对劲,就赶紧打电话叫我。”第二天早晨,
原来,这位老人以前就是和毛爱洁结对的。现年78岁的毛爱洁曾经也是小区的助老志愿者,后因年事已高才退了下来。夫妻俩对她都很尊重,叫她“毛老师”。“毛老师原先结对的那些老人,现在都与我结对了。我认为,这就是居民之间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传承。我一直记着毛老师的话,老人的困难要及时解决。”薛妹说。
而在叶唯弘看来,小区的低龄老人应该主动帮助高龄老人,形成氛围,“这样一来,等自己变成高龄老人时,也能得到帮助。”他还说,老人需要的除了服务,还有精神上的关爱。“随着年纪的增长,我逐步感觉到,老人是会孤独的。所以,我也会经常上门看望结对的老人,即便只是陪他们聊聊天,对他们来说也有意义。”
在叶唯弘、薛妹夫妇的带动下,楼道和小区变得越来越有爱。不仅助老志愿者变多了,愿意“随手帮一把”的居民也多了,比如主动帮助老人倒垃圾、买菜、送饭。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文明实践不仅解锁了楼道的幸福密码,也让每一位居民都充满了幸福感。
虹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幸福楼道”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文化交流等形式,将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是虹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缩影。
图文:新闻晨报(作者:何雅君)
编辑:林心怡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