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乔治·何克,英国国际主义战士,1945年在中国牺牲。整整80年过去,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4月6日上午,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一行十余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走近了这段历史。
乔治·何克1915年出生于英国,1938年来到中国,在目睹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后的悲惨景象,他便决定在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民所面临的问题。他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80年前,正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年仅30岁的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乔治·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于中国西北。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2008 年,由中国、澳大利亚、德国联合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黄石的孩子》在全国公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外国青年带领60个中国孩子所经历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其中外国青年的原型就是乔治• 何克。很多人正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乔治• 何克这位国际友人。
2016年5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上海福寿园为乔治·何克竖起了纪念碑,向世人宣传弘扬这位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宝贵贡献。
今年是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和逝世80周年。4月3日下午,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来到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祭奠。4月6日,访问团一行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乔治·何克的侄子Mark Thomas被叔叔的故事打动,撰写书籍《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讲述乔治·何克辗转中国多地支援抗战的经历。今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在伦敦书展上发布。书中收录了何克的多封家书和报道作品,全面记录和呈现了何克辗转中国多地,积极支持中国抗战的人生经历。
Mark Thomas说:“1938年,我的叔叔在上海遇见了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他们成为好友,斯蒂尔向叔叔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参观结束后Mark Thomas表示,纪念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览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历史事件,我们需从历史中学习。”
同行的还有书籍《A True Friend to China》(中文名《中国挚友》)作者Andrew Hicks,该书讲述了抗战时期来华公谊救护队鲜为人知的历史。Andrew Hicks说:“我之前通过张纯如撰写的书了解南京大屠杀。我认为这座纪念馆是我参观过最好的纪念馆,它是对那段惨痛历史最恰当的纪念,向人们传递历史与和平的讯息。”
清明假期,纪念馆的参观入口常常排起长队,来自各地的数万名观众走进纪念馆,祭奠30多万无辜生命。观众中,不乏像乔治·何克亲属团一样的国际友人,还有一些留学生。4月5日下午,来自孟加拉国的135名留学生也来到纪念馆,他们分别在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读书。就读于南信大的沙满第一次参观纪念馆,他的汉语老师曾向他讲过南京大屠杀历史。他说:“此行令我深感震惊。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野蛮屠杀了30万中国人,其中有小孩、妇女、老人,他们太残暴了。”
文字无声、雕塑无言,但却带给参观者深深的震撼。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留言区,有4本纸质留言簿,每条留言都令人感慨、动容。“一颗星星不足以驱散黑暗,但是无数颗星星定会照亮夜空。”“当光洒在留言墙前手持白菊的幼童(身)上时,我坚信我们会走得越来越好!”“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历史的镜头,照亮前行的路。”他们把这份震撼落到纸上,字字有力。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不容忘却,南京大屠杀从家族记忆、国家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那段历史不能忘!不敢忘!
(部分图片来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