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类中7个交叉学科之一。

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学科,人工智能涉及机械、控制、电子、信息、计算机、数学等,智能机器人还需要光学工程、材料、电气等学科的知识,俨然就是整个“工程学”的大融合。

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学科的布局,可以追溯到1978年何志均教授创建计算机系之时。彼时,国内计算机教育尚处起步阶段,人工智能才开始萌芽,浙大高瞻远瞩地洞察到人工智能前沿趋势,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入建设方案第一条。

同一年,在何志均教授的主导下,浙大招收了5位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这5位研究生均已经成长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潘云鹤院士。

四十余年春秋更迭,浙大在人工智能学科硕果累累,其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浙江大学


国内人工智能学科领头羊

浙大是首批35所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2019年获批自设全国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引领国内智能技术教育先潮。

首先,有多位学术带头人坐镇。潘云鹤从浙大毕业之后,便留校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此外,浙大前校长吴朝晖,是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中科院院士;计算机专家陈纯教授,是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工院院士;微电子学院(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是著名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制造)专家、中工院院士;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是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中工院院士,在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感知领域有卓越成果……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学术权威。


潘云鹤院士


第二,是前沿的科研资源。在多位院士的主导下,浙大创建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科研平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3个:即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等重大平台,都是浙大进军人工智能前沿的重要保障。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独创的“群核启真渲染引擎”,其命名来便是浙大启真湖,湖边矗立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潘云鹤院士便是该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而副主任委员之一的鲍虎军教授,便是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在竺可桢学院学习期间的导师。

大一下学期,黄晓煌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在鲍虎军教授的引导下入门计算机图像图形学领域。正是得益于这些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滋养,孕育了群核科技的诞生,上好大学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第三,一流的教学资源。目前,浙大已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完整体系,覆盖“人工智能”及“智能+”学科领域。

学校有面向各学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群,分层次的“AI+X”学科交叉课程群;有面向专业学生打造的系列人工智能高水平教材体系,自主研发的“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并不断强化人工智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教学模式,则全力支持教师先行、先试,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做法。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2002年就考入了浙大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那时候就已经开始选修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课程。谁能想到,20年前埋下的种子,能在今天结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果实?


浙大海宁校区


第四,是备受认可的学科影响力。作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先行者,浙大在该学科领域缔造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浙大先后承担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指导性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也就是著名的“101计划”)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引论》等多个重要教程、课程的建设;潘云鹤院士受聘担任新一代人工智能(AI2.0)规划建议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项目专家委员会)组长……

不管是科研团队、科研平台、教学资源,还是在国内的影响力,浙大在人工智能学科的强大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浙大一角


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

为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很多大学都在努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为学生铺就将各种奇思妙想落地的路径。在浙大,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成熟闭环生态已经十分成熟:学校一方面深度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

在浙大,顶尖人才最多的当属竺可桢学院。这是一个专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设置不同的班型,为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浙大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学院采取“2+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涵盖各类基础学科的通识教育,后两年再通过专业院系和导师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从而让更多学生投身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去。通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学生不仅具备更好的人文素养和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科和方向。

尊重学生并给予充分的选择空间,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能得到理解和支持,这才是大学标榜的自由和独立。


俯瞰浙大


除了通识教育之外,浙大通过专业、交叉和辅修等多元课程,打造了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赛促创,真正做到“产学研创一体化”

从学校主导创建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到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再到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只要有技术、有能力,学校和校友都能帮助你平稳落地。

云深处科技的创始人朱秋国,本科期间就参加了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后来又加入熊蓉教授指导的ZJUDancer小型仿人足球机器人团队,通过各种实践、比赛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成为他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业的宝贵资本。

云深处科技所在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就是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的一部分。这里除了云深处科技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智能协作机器人、无人驾驶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球形巡检机器人等等,林林总总,都是浙大学子的杰作。如今看来,浙大在智能技术领域已呈百花齐放之势。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创新型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当前科技领域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归根到底这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占领科技制高点,在智能科技领域追赶和保持领先,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培养更多尖端创新型人才。

如今再看看浙大在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的实力,也就能体悟其高瞻远瞩的布局和苦心孤诣的经营产生的重要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浙江大学为代表的国内一流大学,还将在智能科技领域续写什么样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