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这一任命在教育界引发广泛讨论。争议的焦点并非其学术成就或管理经验,而是其第一学历——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非“双一流”高校延边大学。这一现象折射出社会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固化思维,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第一学历歧视”的合理性与危害性。
一、争议的本质:学历偏见与能力评价的冲突
马琰铭的学术履历堪称耀眼:延边大学本硕毕业后,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高压物理研究,提出CALYPSO材料结构设计方法并获国际认可,发表论文300余篇,三次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起连续七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然而,部分网友质疑其“延边大学出身”,认为其“第一学历不够顶尖”,甚至将地域偏见(如“投资不过山海关”)与学术能力挂钩。
这种争议反映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崇拜。长期以来,名校出身被视为能力的“护身符”,而普通院校毕业生则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证明自身价值。教育部虽已推行破除“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政策,但现实中“清北复交优先”的隐形门槛依然存在。
二、学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马琰铭为例
马琰铭的成长轨迹恰恰是对学历偏见的有力反驳。延边大学虽非顶尖名校,却为其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吉林大学的博士阶段则成为其科研腾飞的起点。他的国际视野(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的科研经历)与跨学科管理能力(创建吉林大学跨学科创新研究院)进一步证明,个人的发展潜力远超学历标签。
更值得关注的是,马琰铭的任命并非个例。近年来,吉林大学因其“盛产高校校长”被称为“校长摇篮”,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等均出自该校。这侧面印证了高等教育评价应注重长期成长而非初始起点。
三、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
1. **“高考定终身”思维的延续**
网友对马琰铭的质疑本质上是“高考决定论”的延续。将高考成绩等同于终身能力,忽视了个人在后续教育、科研与实践中的动态成长。这种思维不仅窄化了人才选拔的维度,也加剧了教育内卷与社会焦虑。
2. **政策导向与现实的割裂**
尽管教育部强调破除“五唯”,但高校招聘、职称评定中仍存在隐性的学历门槛。例如,北大博士因“第一学历非985”求职受阻的案例屡见不鲜。政策落地需配套更科学的评价机制,如代表作制度、同行评议等。
3. **对“逆袭者”的包容度不足**
社会对“逆袭叙事”的矛盾态度在此次事件中显露得很清楚:一方面推崇“英雄不问出处”,另一方面又对非名校出身者充满怀疑。这种双重标准阻碍了教育公平与人才流动。
四、破局之道: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 **强化能力导向,弱化学历标签**
学术成就、管理经验、社会贡献应成为评价核心。马琰铭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全球高被引学者身份、国际奖项(如Walter Kohn奖)等硬核指标,远超“第一学历”的象征意义。
2.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高校领导任命需综合考察学术领导力、战略视野与治校理念。马琰铭在吉林大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经验,以及他在浙大首次讲话中强调的“创新创造是浙大精魂”,均展现其治校潜力。
3. **推动社会认知转型**
需通过舆论引导消解学历偏见。正如网友所言:“若以第一学历论英雄,马云(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也不该成为商业领袖。” 教育的目标应是激发个体潜力,而非制造等级枷锁。
结束语
马琰铭的任命争议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的深层问题。在建设人才强国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以开放心态拥抱多元成长路径,让“能力证明价值”取代“学历定义人生”。正如马琰铭在浙大毕业典礼所言:“一入浙大门,就是浙大人。但要成为真正的浙大人,须有创新之魂。” 这句话,或许也是对教育公平与人才评价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