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关于“辅导员不让叫辅导员,必须叫老师”的事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自己因为口误把辅导员叫成了“辅导员”,结果搞得相当后悔和焦虑,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奖学金。
网友们看了之后,纷纷留言表示:叫辅导员“辅导员”,能有啥错?也有人了解了事情前因后果之后,调侃道:“辅导员职位不大,官威不小,这不就是庙小妖风大吗?。”
大学里辅导员是干什么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就是管学生生活的老师吗?”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简单。辅导员是大学里负责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以及学业指导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从处理学生的日常问题到组织班级活动,再到协调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不过,有很多辅导员似乎并不喜欢学生称呼他们为“辅导员”,而是要求学生叫他们老师,似乎他们觉得“辅导员”这个称呼显得低人一等,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学里,老师和辅导员是两种不同的岗位,老师负责教学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而辅导员则更多地承担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相对来说并不需要过高的专业知识。
所以,从招聘条件上看,辅导员的学历要求通常比老师低一些。很多学校招聘辅导员只要求本科学历,但老师则需要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也让一些辅导员感到有些自卑。他们担心,如果学生一直称呼自己为“辅导员”,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职业地位不如老师。
此外,相比老师而言,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琐碎,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管闲事”的角色。因此一些学生对辅导员的称呼不够尊重,甚至直接叫“导员”或“导管”,这让辅导员们感到不满。因此,有些辅导员才会提出“必须叫老师”的要求。
回到刚才那位因为叫错辅导员称呼的学生,真的可能因为这样的小失误失去奖学金吗?事实上,辅导员确实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重要权力,如果碰到个小心眼的辅导员,这个不经意的错误,的确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不过,奖学金的评定一般是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如果辅导员真的因为学生叫错名字就扣掉奖学金,那就太让人无语了。
其实,我觉得辅导员被称为“辅导员”或“老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得到学生和学校的尊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辅导员因为称呼问题而对学生锱铢必较,那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他们过于矫情。称呼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