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心
在芊绵岁月中
慢慢欣赏
在美好世界里
2025年期号
12
作为一个黄山人,我曾登上光明顶,饱览黄山美景,领略大好山川;作为一个太平人,我梦想一定要去一趟猴坑,爬一次猴岗,喝一口核心产区的太平猴魁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众文友参加了期盼已久的猴坑猴岗茶乡之旅,亲身感受了那茶乡茶风茶韵。
从城区乘车四十分钟,便来到了久负盛名的猴魁之乡——猴坑村。在村口大桥的石壁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委会的宣传标语“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真是一语中的。猴坑村不仅人均纯收入高,而且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首届美丽茶村”。
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别致的茶乡小镇景色。雨后的小镇四面环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森林时有云雾缭绕,阶梯的茶园错落有致,一排排民居镶嵌其中,好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小镇的中心是“猴坑村党建文化广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卷尾猴卡通雕塑,手遮日光向南眺望,仿佛在向大家诉说着一个传奇故事:
很久以前黄山有一对白猴夫妻,生养了一只小猴,一家其乐融融。有一天,小猴贪玩走失,公猴匆忙外出去寻找,留着母猴在家看门。公猴一路翻山过涧,好不容易来到猴坑地界。由于长途劳顿,加上急火攻心,公猴患上了重病,奄奄一息。村民发现了病卧山岗的公猴,连忙采来草药救治,公猴转危为安。为了报答山民救命之恩,便在猴坑村栖居下来帮助干活。它攀上悬崖峭壁,采来一种清香肥嫩的茶叶,深得大家的喜爱。公猴终老于此,人们将它生活过的地方称为猴坑,把它采过的茶叶命名为猴魁。而那只久等在黄山北海峰顶的母猴,天长日久化为石猴,成为当今的黄山一景——猴子望太平。
和一般小镇不同的是,此时为茶季,名气在外的猴坑村多了不少外地车辆和来采茶的阿姨、大姐。顺着村庄走走看看,那浓郁的茶香沁人心脾,各家各户的小伙、姑娘们都在忙碌地做茶。
我们一行人三三两两,顺着崎岖的山路往上步行。阶梯式的茶园分布在道路两侧,时而可以见到采茶大姐头戴圆锥形斗笠,身披雨衣,背着竹篓,弯着腰在采茶。只见那手指飞快地在茶树间穿梭,轻轻地一掐,一把把鲜嫩的茶叶便跳入了背篓。
慢步前行,靠山的一侧山势渐陡,道路也越来越窄,时而有小车从旁边经过,我们得小心伫立一旁,礼让先行。路的另一侧,则是近乎垂直般的茶园。通过地表断层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茶园表层的土壤十分稀薄,下面则是一块块坚硬的厚厚岩石。这样的环境怎能生长出珍奇的茶叶?细细打量,疑惑迎刃而解:这里的茶园海拔较高,常年云雾遮掩,依偎在松林、竹海、花丛之间,长在高山之间,阳光照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很特殊的是这儿的茶园里面都有一条窄窄的茶道,四处相连,行走其间甚为方便。茶园无论大小,都有碎石砌筑而成的护磅,十分工整,一梯一梯,不仅便利了茶叶的采摘和管护,有助于保障安全和保持茶园水土,亦增添了茶园的美感。我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快来看,这里有块美女茶园”,我的呼喊声引来一个个帅哥美眉,争相一睹为快。只见茶园间插满了竹签,上面的黄板上写了一个个大字“姜”。“哈哈,原来是这样啊,真是茶园汉字新解哦!”你一言,我一语,登山的路感觉不再是那么艰辛和漫长。
站在山腰向远方眺望,云雾就在身旁缠绕,一排排黑白相间的民宅在湖的两边若隐若现,船儿在湖面驶过,微波荡漾。有人告诉我,那便是三门滩,当年周恩来途径此地,与当地开明绅士刘敬之有着深厚友谊,还留下一段佳话。望着,听着,感觉好美,好美!
我们相继通过三道猴门、六百里猴魁茶叶公司猴坑基地、安徽省科技厅名茶研究开发基地,向第一个目的地猴村组靠近。此时已是上午十点多,三三两两的采茶大姐也沿着公路往回赶,我便与她们畅聊起来。“大姐,你早上几点开始采茶啊?这筐茶叶可采了多长时间啊?”“你们到这里采茶是第几年啊?”……从言语和眼神之中,她们似乎把我们当成了游客,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当明白我们的来意之后,一位姑娘朝我们竖起来大拇指,我于是回敬大拇指,彼此相视而笑。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猴村组。这里是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之一,虽然只有22户70多人,但是凭借着优良的茶叶品质,这个组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正值茶季,小小的村子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一对对人流穿街而过。打眼望去,街边一户茶厂内,约有数百人穿着整齐的工作服,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操作。我深深呼吸,贪婪地吸入那弥漫着的浓厚茶香。
在这里,有文友阚大姐热情地接待我们,坐在凳子上,泡上一杯新制的猴魁茶,休息片刻,感觉轻松了许多。经过介绍,我们得知,这里离猴岗还有一半的路程,上岗之路虽然少了一半,但是比之前的路更加陡峭和狭窄,所以后面的行程大家自由选择。接近中午,大家的体力消耗也很大,但是我们几乎都选择了继续上行,直插猴岗。
在上行的途中,雾气越来越大,中午时分却似早晨六七点钟的光线,我们不禁感慨:深山浓雾出好茶!同行的姑娘开心地笑道:“这里真是仙气飘飘,我就是来自仙界的小姐姐。”我们一边说着笑着,一边用手机拍照留下永恒瞬间。好幸运,我们在上岗的途中,偶遇一位家住岗上的项叔,他和我们细细地讲述着猴岗和猴魁的故事。他家里也有不少茶园,正值茶季,十分繁忙,因为请了十多位茶工,他便下山买点菜打点酒。
太平猴魁的名气很大,外地客商慕名而来,但上岗下岗的十里山路,很不方便,只有靠走,所以直接到猴岗收购茶叶的茶商并不是很多。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也许常走的缘故,感觉上岗也很轻松,但是对于第一次上岗的我们,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每前行一步,都需要毅力和勇气。虽然很辛苦,但是路边的茶园里那绿油油的嫩芽,弥漫着的茶香,我忍不住地采摘了几片放在口里咀嚼,没有传说中的那番香醇,茶汁有点清苦。在一旁的项叔看见了,哈哈大笑:“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但不是这样‘品’,需要炒、揉、压、烘,每个环节都有要求。”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看到了“猴岗欢迎您”。我跟着项叔,来到了他家参观。好不热闹——十余人分成四五组,有炒叶子的,有揉捻的,有挑拣的,有烘焙的,还有包装的,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火候温度一定要控制好,温度高了会烤焦,温度低了去不了茶叶的青气。”“必须一根根理直,在理的过程中要把不合标准的叶片挑选出来,这是猴魁的标准……”我虚心得像个小学生,仔细端详着他们的动作,认真倾听着他们的介绍,沉醉其中。
“我们再去那边走走看看哈!”同行的楚老师提醒着我。今天是个好日子,浓雾渐渐散去,太阳慢慢地钻出了云端,向我们微笑。迈过山岗顶,我们看到了一幢3层楼房新居,非常漂亮:紧靠着茶园,上有宽敞的阳台,前端是一排排不锈钢管,一个个扁平的竹筐里盛满了新采的茶叶,在阳光下的照射下,那么嫩,那么绿,那么透,让人心醉。更巧的是,这个新居的主人贾姓小哥是我们领队杜老师的朋友,他热情地招待着我们。
据了解,每年猴魁茶正式开采之前,村里的茶农都会在太平猴魁创始人王魁成的石像前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茶业兴旺。在茶农的眼里,这就是上天赐给他们的茶宝宝,他们要倍加爱护和珍惜。“这里路不好走,不少茶商也进不来。天气也不是很好,也辛苦你们了……”通过交谈,我得知太平猴魁虽是茶中极品,名声在外,但是新茶农并没有沉醉在光环里,一直在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不再使用农药,改用黄板粘合飞虫;为了便利农户运输茶叶,他们建设了高山滑轮溜索;为了促进品牌的传播,他们组建了茶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加入太平猴魁茶产业高质量联合会,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国外市场;为了打开销路,更多的茶农学会了直播带货……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贾小哥家中有一间品茶室,显然是经过静心设计的,台钟、茶几、椅子、圆凳、茶具的摆放给人清新别致之感:简约却不简单!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到了下山时间,我们一行依依不舍告别贾小哥和项叔。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茶不怕山岗高。下山途中,我们先后遇到了两位外地来买茶的客人,她们对猴岗的茶叶赞不绝口。在征得同意后,谢大哥、杜老师和我先后帮她们挑上一程。此时此刻,我真正感觉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肩膀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脚步越来越沉。“挑担茶叶上北京喽!”杜老师兴奋之余说唱起来,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天逐渐热了起来,光线也越来越亮!大家的心情爽朗起来,忍不住地用相机调好角度,摆好姿势,拍下精美瞬间。站在山岗上,我们可以清晰看见远方的太平湖金龟岛和山脚下的农家,在群山环绕和碧波掩映之下是那么静,是那么美!
茶乡之行,徒步上下感觉很累,但收获颇多。行走在猴魁茶乡,喝上醇香茶汤,感受那份茶风茶韵,领略新茶人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别有一番滋味!
作者:吴振龙,男,黄山市黄山区检察院干警。
张燕 | 家的温暖
王超:一位基层检察长的阅读手记①
查道闻 | 特殊的司法救助对象
何清晏 | 星影湖畔的选择
李文 乔婉君丨艰难的一分钟
丁书婷 |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周维维 | 桃花笑春风
萧岚 | 天台掠影
王超:一位基层检察长的阅读手记②
李光菊 | 香樟
张莉 | 检察初心少年时
第8568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审核丨吴贻伙
二审丨吴荧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qlwy20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