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文


“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黄山,天之骄子,国之瑰宝,世界奇观。她与长江、长城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至今我国唯一、世界仅有的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名山,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


春天的黄山,眺雪初融,千峰竞秀。这个时节的黄山,群山间春雪未消,嫩绿新芽已攀上松林万木。湛蓝天幕下,连绵群峰挺拔秀丽,大块奇石破云而立,穿梭在山峦之间,沿途风光如诗如画,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寿逾千年的迎客松在阳光下舒展枝丫,好似展开双臂迎接客,吸引了游人打卡拍照,令人目不暇接,充满了惊喜。


我们来到黄山时候,山岭、树下,雪还未融,在去迎客松的路上,经过一段100多米级的登山石阶。导游陈峰告诉我们,在电影《小花》中,翠姑(刘晓庆饰)抬着受伤的哥哥赵蒙生往后方医院送途中,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当翠姑在跪抬担架上山时响起,歌颂了这位可敬可亲可爱的姑娘柔弱的身躯蕴藏的坚强意志,她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散发出耀眼光芒。《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啊 啊,绒花绒花,啊 啦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啊 啊……”至今令人难忘。李谷一演唱的《绒花》成为经典,成为改革开放40年全国十佳影视金曲。《绒花》源自电影《小花》,这部电影改编自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战火中的生离死别及其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为了拍摄这段镜头,刘晓庆没有用替身全程拍完。可见一个电影人敬业精神!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雄奇幻险,变化无穷,移步换景,触目成画著称。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誉。位于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简称“黄”或“徽”,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连绵横亘于黄山区、徽州区、休宁、黟县之间。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公里,坐落在黄山区境内。黄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是长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在安徽的分水岭。


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色泽青黑,遥望犹如苍黛而名。据地质资料分析,黄山是几次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川长期作用的结果。约300万年前,历经第四纪冰川的洗礼,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峰高壑绝、景观奇特、气势磅礴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历代游客盛赞“天下美景集黄山”: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黄山兼而有之,游黄山则众多名山胜景尽收眼底。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游黄山,见黄山之胜,叹为“生平奇览”。人问:“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答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狮子林前旧有一联: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者方知。意谓黄山之美,非言语所能表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识人间有此奇景。

黄山胜景,以峰为体,幽壑纵横。千峰竞列,劈地摩天,山峦起伏,峭壁峥嵘,构成了黄山峰林如海、雄伟壮丽的整体态势。黄山俗称72峰,莲花峰为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高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与瑰奇的莲花峰鼎足而立。陈毅曾概括黄山峰峦特点:“前山雄伟,后山秀丽”。前山指天都、玉屏、莲花诸峰和光明顶一带,这里地势开阔,群峰错列,绝壁深壑;后山指松谷庵、芙蓉居一带,这里松竹青翠,流水潺潺,景色清幽。


黄山奇松,遍布峰壑,千姿百态。黄山自古就有“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之说。黄山松数以万计,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4株古树名木中,黄山松就有31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迎客松、望客松等。特别是迎客松,已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友好的象征。

黄山怪石,以多著称,以奇取胜。有名可数的达150多处,其形态千奇百怪,令人叫绝。如“金鸡叫天门”、“松鼠跳天都”、“猴子望太平”;有的宛若各式人物,如“仙人下棋”、“童子拜观音”、“五老上天都”。有的以历史故事而名,如“介子背母”、“苏武牧羊”、“关公挡曹”;有的因神话传说以显,如“达摩面壁”、“仙人晒靴”、“观音飘海”。有的因观赏位置而不同,妙不可言;有的随角度差异而变化,难以名状。有的与奇松结合,巧夺天工;有的和云雾作伴,妙趣横生。

黄山云海,千变万化,蔚为大观。“黄山自古云成海”。雨后初晴,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似见非见,瞬息万变,气象万千。飞云铺海时,谷风引动松涛,更如海潮呼啸,澎湃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霞海,涌金流银,光华绚丽,更使观者惊叹不已,流连忘返。清康熙帝曾给黄山题写匾额“黄海仙都”。

黄山冬雪,极有特色,摄人心魄。黄山四季皆胜景,冬雪堪称最销魂。随着黄山冬季美景不断为世人发现和认可,如今人们把冬雪称为黄山“第五绝”。每到严冬,皑皑白雪,遍铺峰峦。“一夜寒风起,万树银花开”,到处是银装素裹,玉砌冰雕,置身其间,仿佛进入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明人潘旦游后曾赞叹:“玉柱撑天,琼花满树,恍入冰壶,不知人世复在何处。”今人冬游后也发出感慨:“处处路通琉璃界,时时身在水晶宫。”


黄山还有“华东植物宝库”之称。据统计,黄山有高等植物222科,826属,1805种,著名的有黄山松、黄山杜鹃、天女花、木莲、红豆杉、铁杉等,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以上的珍稀濒危植物21种。野生脊椎动物短尾猴、大灵猫等297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以上的珍稀动物32种。

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以来,人们游览黄山,歌咏黄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280多处,其中碑刻40多处。内容十分广泛,或咏赞风景,或题名记游,或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或志历史要闻。镌刻在立马峰峭壁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每字字径达6米,“平”字一竖竟长达9.4米,世所罕见。字体遒劲有力,潇洒自如,从200多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气势磅礴。黄山还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雪庄等画家,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他们隐居黄山,师法自然,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创作技艺。黄山画派,笔墨凝重简练,构图明快秀丽,风格清高悲壮,意旨深沉明达,在画坛独树一帜,历数百年而不衰,是中国乃至世界艺苑的一朵奇葩。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的《黄山松涛十二图》、《黄山纪游册》和《黄山松谷图》,都是超过前人的艺术珍品。著名画家汪采白,曾在其千余幅黄山画稿中,精选36幅出版成册,题名《黄海卧游集》。世界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三次登山,出版《张大千黄山画册》,并刻有多枚“两到黄山绝顶人”的纪念印章。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第十次上黄山时已九十三岁。他采用独特的泼墨新技法,创作了大量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佳作。当代著名的山水派大师贺天键、潘天寿、亚明、关山月、黄永玉、李可染、赖少其等,也都多次来黄山写生,推出一幅幅杰作,为中国国画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珍品。


古往今来,来黄山游览观光的名人不可胜数。他们在观赏风景,陶冶性情的同时,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史志等。仅就赞美黄山的诗词,从盛唐到晚清1200多年时间里,至今传世的就有3万多首,令人叹为观止。李白曾于唐天宝年间游山,留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徐霞客两游黄山,发出了“登黄山天下无山”的赞叹,作有两篇著名的《游黄山日记》,独具慧眼地首肯了黄山在各大名山中的地位。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集自然造化与人文底蕴于一身,无论是险峰之巅的震撼,还是云雾间的空灵,都能让人深刻体会的意境。

美哉,黄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