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是班长,也是专业能力过硬的骨干教师。交流时,她提及在班级管理方面十分犯难,不知如何调动组员积极性,不知如何分配工作任务。回想日常工作中张老师经常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的身影,我不禁想:问题出在了哪里?

  班级微教研是我园的教研方式之一,目的是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班本化教研,通过自我评价提升教师反思能力。我想这个过程或许能反映出一些班级管理问题,于是我便深入张老师的班级一探究竟。

  教研活动开始,张老师语速飞快地主持着,快得甚至容不得我记录。其他两名教师一个不停记录,另一个默不作声地听着。于是,我在张老师准备分析下一条要点时打断她,对主班教师刘老师和配班教师杨教师说:“你俩怎么看?”两人先是一愣,随后刘老师回应道:“我看到张老师当时是这样做的……”我继续问:“你觉得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达到目的了吗?”刘老师回答完,我说道:“很好。张老师,后面的分析可以让她俩先说吗?”张老师答应了。于是,接下来的研讨中,虽然话筒时不时还会被张老师抢走,但刘老师和杨老师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

  接下来,大家继续就保育与安全、家园共育、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研讨。由于发言顺序改变,刘老师和杨老师的话也越来越多了。讨论过程中,张老师提出,在师幼互动中可以补充一条:支持幼儿通过儿童会议等方式共同讨论,制定照顾动植物的时间规则。刘老师想了想小声提出疑问:“是否过于具体了?”听到刘老师的反驳,我马上追问:“为什么太具体不好?”刘老师解释道:“规则不应仅限于照顾时间,其他班级可能会制定不同规则,评价要点应广泛地适用于每个班级。”张老师想了想点头表示认同。

  在班级微教研接近尾声时,我觉得还需要再进一步,帮助她们找到内隐问题,提升班级合作水平,于是就说:“大家每个人用一句话谈谈为什么要开展班级微教研。”3人各自发表看法后,我总结道:“你们说得都很好,在今天的微教研中,我发现刘老师和杨老师都很有想法,希望以后在开展其他班级工作时,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齐心协力,祝你们三个人合作越来越默契。”

  通过深入班级,我发现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明显表现出“一言堂”现象。结合此班级3名教师的情况,我找到了问题关键:班长习惯性地主动思考和快速输出,使得两名本就缺乏自信的年轻组员没有机会参与思维过程。长此以往,组员会逐渐失去思考动力与能力,班长将会越来越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尝试介入干预,将“介绍与聆听”的传达模式,更正为“表达与反驳”的互动模式。主班和配班教师在我的引导下逐渐融入教研现场,尤其是在刘老师小声提出疑问时,我立即回应认可,让其感受到了自己参与教研的价值,收获了参与感和自我满足感。微教研结束前,我再次诱导3位教师交流感受,以此巩固管理干预成效。班长意识到要充分给予组员表达观点的机会,主班和配班教师也得到认可,潜在动力被激发出来。至此,班级微教研真正发挥了让教师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价值。

  而我,也在深入班级的过程中,发现了幼儿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即教师梯队结构单一。幼儿园建园时间短,新教师占绝大多数,要求我们不得不在培养选拔人才上下功夫。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我打算进行两方面尝试:一是实施班长选拔制,在工作资历相当的教师中,选拔一批有担当、敢作为、有智谋、善沟通的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二是实施班长轮换制,让每名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在历练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六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6日 第02版

作者:葛雪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