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罗贯中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孟获被诸葛亮宽宏大量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表示“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甚至有诸葛亮去世后,孟获嚎啕大哭的镜头。
七擒孟获的故事倒也不完全是小说家虚构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襄阳纪》对此也有记载,“(诸葛亮)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孟获本人后来当然没有再反,而且在蜀汉政权做了御史中丞的高官。但所谓“南人不复反”是历史的真实吗?
公元225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所谓南中地区,就是蜀汉的南方,即今天的云贵高原,大体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省大渡河以南的地区,蜀汉在此设置了益州、牂牁、越巂、永昌四郡。
公元223年,蜀汉的开国之君刘备刚一去世,“南中诸郡,并皆叛乱”,益州豪强雍凯率先发兵反叛,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元等也都起兵响应。这次叛乱的参与群体非常广泛,既有蜀汉官员,也有地方豪强;既有汉人,也有夷人。
当时,蜀汉刚刚经历了刘备伐吴惨败,根本无力平叛,掌握蜀国最高权力的诸葛亮对这一情况只能听之任之。直到两年之后,诸葛亮方才亲自率军南征平叛,有名的七擒孟获就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诸葛亮南征是非常顺利的,只用半年就平定了当地。但遗憾的是,所谓“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的童话和神话,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诸葛丞相的“天威”对南人似乎没有多大的威慑力。
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南征大军刚走,南夷就再度叛乱了,还杀了几个守将。幸亏地方官李恢出击平定了这次叛乱,才没让诸葛丞相再次率大军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平叛。
为什么这些南夷这么不给诸葛丞相面子呢?原因很简单,诸葛丞相并不像小说和电视剧中那样对南中地区秋毫不取,而是向他们要钱、要粮、要命。
据《华阳国志》记载,平定南中后,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也就是把南中地区上万精兵迁移到蜀地。这样做既能补充蜀地的人口和兵员,也能削弱南中地区的反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种攻下一地之后迁移当地人口为己所用的策略,是汉末三国各路势力常用的做法,诸葛亮也不例外。
为了补充军用物资,诸葛亮又征发南中地区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次战争绝不是蜀汉政权宣传的什么以诚感人的“攻心之战”,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资源之战。《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说的很清楚,“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也就是说,这次对南中地区的战争掠夺极大提升了蜀汉政权的财力,增强了诸葛亮大举北伐曹魏的信心。
正是由于汲取太狠,诸葛亮前脚刚走,南夷随即复叛。李恢铁腕镇压这次起义后,没有对南中地区的南夷有丝毫让步,而是继续加大收取赋税的力度。当地的耕牛、战马、金银、犀革也充作军费,结果是“费用不乏”,有力支持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
这种对南中地区的强力汲取,自然会引起南中地区人民的不断反抗。从降服孟获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地区的叛乱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越嶲郡,诸葛丞相离开后,当地夷人多次起义,连杀两个太守,结果是新任太守不敢去郡中上任,只能住在离郡府八百里的安上县办公,这个郡事实上已经脱离了蜀汉政权的控制,只是徒有其名而已。
诸葛亮南征后蜀汉政权对南中地区的强力汲取得到了长期执行,这样做固然增加了蜀汉政权的人力和物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饮鸩止渴和自绝后路。公元263年,魏国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后主刘禅一度计划退守南中地区,光禄大夫谯周坚决反对。他给出的理由是:“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也就是说,南中是偏远之地,过去没有赋税负担,还多次发生反叛。诸葛丞相南征后,当地人因为畏惧,表面服从,实际上已经与蜀汉政权成了仇人。原因就是诸葛亮平定当地后征发赋税和兵役。如今蜀汉政权到了穷途末路前去投靠,恐怕他们一定会反叛,到时候刘禅别说做皇帝了,恐怕会死于非命。
听完这番话后,刘禅最终决定投降。谯周现在被一些人怒斥为投降派,但他对于南中地区的这番分析,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吗?显然没有。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强力汲取政策,不但没有帮他完成北伐大业,也在事实上断绝了蜀汉政权危急时刻的最后一条后路。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