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忠言逆耳 后梁宰相 敬翔)

敬翔,志向远大,有经天纬地之才,是王佐型谋士,自从跟了朱温之后,那辅佐起朱温来,那是手到擒来,三十多个春秋,朱温治军,敬翔给出主意,朱温理政,敬翔给拿办法,朱温打仗,敬翔给管后勤,朱温称帝,敬翔帮朱温分担工作,可以说,敬翔是朱温心腹中的心腹。

很多人说朱温狠毒,很多人说朱温变态,很多人说朱温是乱臣贼子,可是敬翔不在乎这些,敬翔只知道,在自己穷困潦倒之际,是朱温给了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

朱温临死的时候,他还专门把敬翔叫来,安排他做顾命大臣,让他悉心辅佐朱梁后代子孙,敬翔在床榻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那老伤心了。

结果更伤心的在后头——先帝对自己倒是情同知己,无限信任,可是眼前的朱友贞,却根本没拿自己当盘菜。

李存勖在前线都赶上哪吒闹海了,后梁败讯连连,他朱友贞不听自己劝,不坐镇开封,反而跑到洛阳去祭祖去了。

你去拜祭朱温有什么用?

如果你父亲真的能保佑你,那他当年在上源驿就该烧死李克用,那他做皇帝的时候早就把河朔三镇牢牢的控制在了手心里,如果朱温真有那么厉害,后梁就该国泰民安,如果皇帝是神,皇帝都是对的,这天底下就不该有战争。

嘴唇都磨破了,朱友贞也不听,还是跑去拜谒祖先了。

朱友贞这边出门,李存勖已经率军东进,奔着郓州去了。

郓州,就是今天的山东东平,李存勖速度非常快,几天时间就拿下了郓州附近的一个重要城池,杨刘城。

紧接着,李存勖调集幽州兵,魏博兵,河东兵,拢聚了大量的兵力,沿着黄河向东走,屯兵于濮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鄄城。


(欲取天下 河东晋王 李存勖)

这个架势太明显了,李存勖这是要乘胜追击,一举灭亡后梁。

事情到了这一步,也不用敬翔再劝了,朱友贞吓坏了,祭祖还没祭完,

立刻就掉头返回了开封。

您看,人教人,怎么教都教不会,事儿教人,一次就会了。

返回开封之后,朱友贞的安排是,让将领谢彦章和贺瑰带兵,到濮州前线去抵抗李存勖。

要说朱友贞,刚愎自用,闭目塞听也就罢了,他对朝野环境,对臣公之间的关系也不太了解,你让谁去带兵都可以,你怎么能把贺瑰和谢彦章这俩人放一块呢?

同为一流将领,贺瑰和谢彦章可以说是并驾齐驱,还有点CP感,贺瑰擅长使用步兵,而谢彦章长于骑兵,谢彦章的名气稍微比贺瑰大一点,本来这没什么,大一点就大一点呗,也不会让你身上少块肉,你作为名将,你这点心胸总该是有的,但是,贺瑰偏偏就没有,他不仅没有,他还非常在乎这个事情,因此他对这个在名气上压了自己一头的谢彦章就没有什么好感。

他俩到了濮州之后,贺瑰和谢彦章曾经到前线上勘察地形,贺瑰发现一处要地,十分隐蔽,而且易守难攻,因此他就对谢彦章说,说这个地方好啊,可以作为我军的一个营地。

这话说完第二天,贺瑰发现的这个地方,竟然被河东军给抢先占领了。

那贺瑰这个时候就怀疑了,说这个地方如此隐蔽,一般人很难发现,这事儿我除了谢彦章,我也没告诉过别人,结果我刚告诉他,地方就被敌方给占领了,那这个消息,会不会是谢彦章泄露出去的呢?


(白衣儒将 后梁排阵使 谢彦章)

所以,贺瑰就开始怀疑,谢彦章有通敌的嫌疑。

后来俩人又坐在一起商量要怎么打河东军,贺瑰说,应该出其不意,一鼓作气,速战速决,要马上开战,而谢彦章则和贺瑰观点相反,谢彦章说,河东军是远道而来,他们之前一直取胜,现在士气正旺,我们怎么能在人家状态最好的时候跟人家打呢?以我之见,不如固守,因为毕竟对方是长线作战,他们粮草啊,后勤啊,都是问题,先耗一耗他们再说。

坚壁清野,以老其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实际上谢彦章提出的这个思路非常合情合理,但是在贺瑰听来,却太过尖锐刺耳了。

我要选个地方做营地,告诉你之后,营地被李存勖给抢先占了,我要速战速决和李存勖拼命,你偏偏阻挠我,你谢彦章是存心跟我过不去,还是你早就通敌叛国,在这扰乱我作战呢?你故意的吧?

主观恶意的想法已经充斥了贺瑰的内心,与其说他怀疑谢彦章通敌,倒不如说,其实是贺瑰故意把谢彦章给抹黑成了这么一个形象。

这个时候,后梁军中还有个马步都虞侯,叫做朱珪,也是高级将领,这朱珪也和谢彦章有仇,于是贺瑰干脆和朱珪合谋,把谢彦章给杀掉了。

同为军中大将,贺朱二人怎么能说把谢彦章杀掉就杀掉呢?怎么杀的?

很简单,那就是贺瑰和朱珪摆下筵席,请谢彦章吃饭,谢彦章没有防备,只身赴宴,结果被提前埋伏,在饭桌上就把谢彦章给杀死了。

那谢彦章也是重要将领,那也是登记在册的朝廷命官,你把他杀了,你怎么交代呢?

朱珪说好交代,就说他想要投敌叛国,被我们发现之后就地正法了。

至于朝廷相信与否,那不重要,反正死人是不能开口说话的。


(杀害同僚 后梁北面招讨使 贺瑰)

可以说,这一招十分老套,但却十分有用,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也太多了,埋伏三百刀斧手,以摔杯为号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事儿还很无解,防不胜防,唯一能得出的经验教训,那就是别人请客吃饭,非必要尽量别去。

再说贺瑰,他真是一个典型的三忌型人格。

首先他忌才,容不得跟他同级别,或者名头盖过他的将领。

其次他忌谏,因为个人的偏见而否定谢彦章提出的正确战略思维。

最后他忌猜,轻易认为谢彦章通敌叛国,不相信自己的同志。

任何组织的崩溃,往往始于内部信任的瓦解与决策理性的丧失,大敌当前,后梁军中的高层竟然还在勾心斗角,你想想这么一个政权,它有不灭亡的道理么?

所以,就连李存勖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他都忍不住感叹,说:

彼将帅如是,亡无日矣。

对方的将帅如此自相残杀,看来梁国灭亡,指日可待了。

杀掉谢彦章之后,没人妨碍他了,他立刻就对河东军发起了攻势,结果,技不如人,刚刚开战时还取得了一些胜利,可越打情况越不妙,损兵折将,伤亡数字越来越大,据说死了有三万多人,贺瑰一看再打下去都得打光,只好退兵。

后梁这边打了败仗,但是李存勖也不容乐观,因为后梁军的伤亡很大,可河东军的这边伤亡也不小,打到这个程度,李存勖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力量继续进攻了,所以李存勖也撤了。


(闻风而动 后梁冀王 朱友谦)

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那就是后梁的河东节度使朱友谦趁着后梁和河东交战,他把后梁的同州给兼并了。

同州的节度使,名字叫做程全晖,这是后梁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那严格来说程全晖就是友军,同州就是友城池。

但是从贺瑰杀害谢彦章的事情来看,我们就能发现,后梁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阋墙噬脐可能都已经常态化了,朱友谦和程全晖虽然是同僚,但不妨碍朱友谦惦记程全晖的城池,既然惦记,那就打呗,打下来就是自己的。

朱友谦,字德光,太祖朱温的养子之一。

朱友珪弑父自立之后,朱友谦对朱友珪很不满,他就不打算跟着朱友珪混了,而是投奔了李存勖,可是你说他投奔吧,他也不是完全投奔,他仍旧在后梁朝廷里任职,只能说他是一个左右摇摆的人,两边的工资他都拿。

那么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朱友谦不好控制,没有纪律,所以他打友军的同州,那也就很合理了。

同州打下来之后,朱友谦立刻上表朱友贞,说既然同州已经被我兼并了,那么干脆朝廷也让我儿子朱令德做个节度使吧。

朱友贞看到朱友谦送上来的奏疏,他脸都绿了,心说话你小子也太猖狂了吧?贺瑰杀谢彦章,至少还找了个谢彦章意欲谋反的理由呢,你把程全晖直接就赶走了,要让你儿子取而代之,你演都不演了是吧?

朱友贞很气愤,所以他直接就拒绝了朱友谦的要求。

当然这也是君王一怒,头脑一热,拒绝的命令下达之后,朱友贞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妥,怎么不妥呢,这个朱友谦啊,他本来就和李存勖关系暧昧,立场不坚定,现在他要给他儿子讨个职务,自己不给,这就等于是变相的把朱友谦往李存勖那边推。


(气急败坏 后梁皇帝 朱友贞)

一个小小的同州那算不得什么,可要真是把朱友谦给逼反了,那可就因小失大,隋珠弹雀了。

正所谓:散小利以弭大衅,吝寸赏则兆尺兵。

舍得用小小的利益恩惠别人,就可以用这些小利来消除重大的灾祸,而如果太过吝啬,不懂得施恩,那么刀兵之灾恐怕就会来临。

朱友贞姓朱,但他不可能真的是一头猪,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连呼不妙,立刻又下了一道旨意,表示朕已经想通了,同意让你儿子做节度使了。

结果,这第二道旨意还没送到朱友谦的手里,朱友谦就反了,连人带马加城池,彻彻底底的投诚了李存勖。

昏暗的汴州宫殿里,朱友贞把拳头攥的骨节分明,发出声响。

“好你个朱友谦,你这是要朕做亡国之君呐!”

檐角铜铃叮当作响,内侍官们唯一能听到的,只有皇帝的阵阵苦笑...

看来,决定命运的一瞬间,你不用一生的智慧来思考,就要用余生的命运来偿还。

可是,一瞬间太多了,谁又知道,到底是哪个一瞬间,才能决定命运呢?

既然悔恨总是难免的,那就只好让那明月,下西楼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唐庄宗纪》、《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新五代史·卷二十三》

钱毓山.五代排阵使述论.西夏研究,2022

王春鹤.五代时期养子政治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

钱毓山.裂变:五代初期深、冀之变新解.宋史研究论丛,202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