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守一—正一道的形成
“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龙虎山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篆”的称号。自此,正一道的名称正式确立。所谓“三山符篆”,指的是以江南的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等三山为中心,以符篆为主要修行方式的道教派别。因此,正一道的成立实际上标志着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并归于龙虎山天师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形成了与北方全真道派相对立的局面。
正者,至正不偏者,守一不二。据《云笈七籤》二十八卷“二十四治”称道教创立时,太上授张陵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因此,“正一”起初只是真正无二的意思。张陵传法于其于张衡,衡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策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
据传,张陵的四代孙张盛迁居至江西龙虎山,开创了道教的龙虎宗派,并尊张陵为“正一天师”。自唐代以来,龙虎宗与上清、灵宝等其他道派逐渐融合。到了宋代,理宗皇帝赐封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命其掌管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的符策,并兼管御前诸宫观教门事务,使得龙虎山的正一天师成为江南各道派的领袖。
元世祖任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执掌江南道教事务,并赐予银印,从而正式确认了天师的地位。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及其弟子进一步完善了江南道派的组织结构。明太祖登基后,正一派获得了皇室的青睐,其发展达到了顶峰。尽管天师的称号被更改为真人,但其官爵实际上得到了提升,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开始,四十二代至五十一代的十位天师均被封为正一嗣教真人。然而,到了明末,正一派开始逐渐衰落。乾隆年间,正一真人的职位被降至五品,并禁止真人派遣法员前往各省进行传教活动。到了道光时期,正一真人这一称号被废除,朝廷与正一道的关系也随之终止。尽管如此,龙虎山的天师在正一教派中仍旧保持着其作为精神领袖的角色和地位。
《道藏》之分类采用三洞四辅十二部的方法。其中“正一”即为四辅之一,其作用是通贯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和三太(太玄,太平、太清)。因此、正一派的道法历来能贯通融会各派。正一道奉持的主要经典是《正经》。现存《道藏》收录的冠以“正一”的经籍约有三十一种,例如,《太上正一法文经》、《正一威仪经》《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策》、《正一论》等等。
正一道的核心宗教仪式包括符篆斋醮和降神驱鬼。正一派的道士既可以选择居住在庙观之中,也可以散居于农户和城镇之间;既可以出家修行,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他们平时可以食用荤食,但在举行斋仪期间必须遵守素食的规定。自金元时期起,正一道的主要活动区域转移到了南方,与北方的全真道派形成了南北分立的格局。
正一道派道徒子孙递传之系名是:冲汉通玄韫,高宏鼎大罗,仙源愈兴振,福海启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