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其本真—元代的全真教
全真教,这一道教宗派诞生于金朝初期。其创始人王重阳(1112-1170年),咸阳(今属陕西省)人士,出身于当地的显赫家族。早年,他是一位儒生,文采斐然,同时精通骑术与射箭。在武举考试中,他以优异成绩中选,被授予官职,但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不以家业为重。传说在1160年,他在甘河镇(今属陕西户县)遇见仙人,从而获得了修炼的秘诀。于是,他舍弃了家庭与世俗生活,悟道出家,并在终南山一带云游修行。金大定七年(1167年),他抵达山东,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等地传播教义,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在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马钰与孙不二夫妇为他筑造了“全真堂”庵房。因此,那些追随王重阳而步入道门的人,皆自称为全真道士。
“全真”本是屏除妄幻,全其本真的意思。王恽《奉圣州永昌观碑》称:“自汉以降,处士素隐,方士诞夸,飞升炼化之术,祭醮禳禁之科,皆属之道家,稽之于古,事亦多矣,徇末以遗本,凌迟至于宣和,极矣。弊极则变,于是全真之教兴焉。”因此,全真主初旨就是“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全真教以《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孝经》为主要经典,主张三教合一。《重阳仙迹记》记载了王重阳在传道时曾率领弟子寅法建会,“旨在阐明正心诚意,减少私欲的道理,不固守单一的相法,不局限于单一的修行方式”。早期的全真教强调个人隐居潜修,不推崇符篆之术,也不从事炼金术。由王重阳及其弟子共同编写的《重阳立教十五论》,概述了全真教的创教理念,确立了全真道士日常修行的住庵、云游、打坐、合道伴等规则,并规定全真道士必须出家,出家者必须投庵。随后,全真教还借鉴佛教,建立了丛林制度。认为“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也”。因此,全真道修持追求的是心、性超三界的修真成仙。
王重阳在传教中曾先后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二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组织。其三教程序是:太上、释迦和孔子。王重阳有诗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满坐谈开三教语,一杯传透四时春”。王重阳主张“三教归一”,首先是恢复对于《道德经》的重视。元代道士李鼎说:“昔自玄元、文始契遇兹,扶先天乏机,辟众妙之门,二经授受而教行矣。世既下降,传之者或异,一变而为秦汉之方药,再变为魏晋之虚玄,三变而为隋唐之禳桧,其余曲学小数,不可殚纪,使五千言之玄训,束之高阁,为无用之具矣。金大定初,重阳祖师出焉,以道德性命之学唱为全真,洗百家之流弊,绍千载之绝学,天下靡然从之”。(《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上,《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
在《道德经》的基础上,全真教以“精气神”融合儒家的“理性命”和释家的“戒定慧”,提出性命双修的修持方法。王重阳认为“性命本宗,元无得失,巍不可测,妙不可言,乃为之道”(《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道”即“性命”,构成了全真道修持和处世的基本内容。《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称“道者,了达性命也”,“性命者是精血也”,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因此,全真教的修行极为注重内丹术。《金莲正宗记》对全真教的教义、教理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称该教“以柔弱谦下为表,以清静虚无为内,以九还七返(即内丹)为实,以千变万化为权”。
在元代初期,全真教派备受青睐,各地纷纷兴建宏伟的宫观,标志着其进入全盛时期。然而,全真教的扩张行为侵犯了佛教寺院的权益,加之其宣扬“老子化胡”理论,激起了僧侣们的强烈不满。这一系列矛盾最终导致了元宪宗八年(1258年)的僧道大辩论。在这场辩论中,全真教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宪宗皇帝随后颁布诏令,要求全真教归还侵占的200余座寺院,并命令道士削发,销毁《老子化胡经》及其相关雕板。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僧道双方再次展开辩论,全真教再次败北,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之后全真教有所恢复,但由于明代朝廷更倾向于支持正一道,到了清代,除了龙门派因王常月广收弟子而短暂复兴外,全真教整体上呈现衰落趋势。